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4年回归教育原点的思考VIP免费

2024年回归教育原点的思考_第1页
1/4
2024年回归教育原点的思考_第2页
2/4
回归教育原点的思考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在语文课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强烈提出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归之路。回归,不是简简单单的回来,也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更不是倒退,而是回到原点,寻找一种新的平衡,酝酿新的突破。那么,语文教学要回归什么。就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一、教学内容:基于“素养”,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可现在却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大的难题。于是,语文教学“表面热闹花哨,实质低效无效”的有之;“追赶潮流,人云亦云”的有之;“这个主张,那个流派,唯我独尊”的有之……笔者认为语文课得干语文的事,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据文本独特价值,合理确定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语文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1]这类教学内容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往往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但语文姓“语”,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可见,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文课有时却失去了自我,“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从而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对语文的理解仅着眼于课文内容,即重视“说了什么”,而忽视“怎么说”。对于其他课程,懂得教材“说什么”就可以了,无需知道“怎么说”,但对语文来说,弄懂课文“说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应当侧重于引导启发学生去领悟课文“怎么说”,如第1页共4页果离开了“怎么说”,不但不能深刻理解“说什么”,而且更不可能从中去领悟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借文本之力,使学生得语文之力。我们不能紧紧盯着文本的内容,满足于文本意思的获取,我们要跟着内容跳出内容教,教什么。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将非语文的元素剔除,确保语文教学不缺位。”叶老强调语文教学不缺位,实质上就是语文教学要关注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学习言语表达的智慧、学习文章的解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教学方法:基于“语用”,返璞归真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并不是看教师讲得漂亮不漂亮,而是看教师有没有组织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没有提高。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教语文,要遵循语言能力形成的规律(言语―语言―语用)。每个人学习语言都是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去感悟语言的规律,不断积累语言运用的知识经验,再迁移到生活世界的语言运用活动中去,从而形成自己的语用能力和语用素养。当前的语文课,课堂上的语文味淡了、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没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缺少了、听说读写的扎实练习不见了。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教学一味依赖手段的潮流,实是出于对音像规律性(优越性和局限性)的无知。[3]因为图像是显性的、确定的,它不等同于语言,语言是模糊的,每个人由语言而感受到的东西都是不同的,语言与图像感受的方法更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借教材中的选文,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课堂上过多的媒体展示、过多形同虚设的小组合作活动等,反而会导致语文学习功能的减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何以得到提高。说到底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不少语文大家回顾自身语文学习的历程,都说出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我的语文能力就是读出来、写出来。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首先是读。朱熹说:第2页共4页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就是强调语文学习要“熟读精思”,舍此没有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24年回归教育原点的思考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