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初三语文课的课堂观察记录这是一堂初三语文课,本节课在设计教学流程、选择品析语言的切入点这两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整堂课井然有序、又生动活泼,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教学效果非常好。观察视角一、教什么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并且切合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要求。2.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读感悟与合作学习,设计切合重点和难点的讨论题引发学生思考、探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阅读的感受,体会文章蕴含的核心主旨。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能将学生受到的启发和感悟从课内引申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普通人的品质,提升道德情感。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从阅读教学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走进文章,深入揣摩语言的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词语教学、详写与略写的方法等或检查或点到即止;学生不易理解不易体会的,教师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挖掘相关内容,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精神痛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在文章教学的基础上有适当的拓展。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教师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特点,采用了品读法、合作探究、拓展法等方法。注重课前预习、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补充视点:重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遵循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把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改进建议:1、安排的教学内容多,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2、多媒体呈现出问题讨论的“标准答案”的做法欠妥。3、教师没有充分注意到激发学生对关爱、帮助普通人和贫困者的不同认识和态度的讨论,教学拓展的深度似乎不够。观察视角二、怎么教1.先学后教:能否通过预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学生预习比较充分,也暴漏出不少问题。比如对于文章作者写本文的背景不太了解、部分同学预习时间少。2.以学定教: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能根据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指导。3.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效提问的次数?启发式提问16次,无效提问的1次。4.示范操作:教师能否示范高水平操作行为?教师示范朗诵水平高,饱含深情,抑扬顿挫,有榜样作用。5.变式训练:能否分层设计变式训练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设计变式训练题,训练效果好。6.当堂检测:能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有效进行了课堂检测,能根据当堂检测对学生本节学习情况及时反馈。7.平衡教学:能否将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整堂课以探究式教学为主,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结合的非常好。补充视点:学生的展示活动应该再多点,学生不同阶段的探究活动在衔接上可以再紧凑些。教学改进建议:板书的设计非常精炼,可用纲要图形式展现文本的分析层次。学生的展示活动应该再多点,不同阶段的探究活动在衔接上可以再紧凑些,学生朗诵方式宜多样化。观察视角三、怎么学1.指导预习:是否布置学生预习和思考练习,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预习有具体的问题,练习注意从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哪些事感动了你?2.学思结合:是否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并主动发现、提出问题?能够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内容,并不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3.合作学习:形式、次数,是否有效组织、汇报交流、点拨指导?进行有效小组合作6次,主要针对预习中不理解的知识点、课文解析中词句等进行交流探究;教师点拨到位。4.聆听心声:教师能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然后灵活积极地回应?课文解析中学生多次表达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理解教师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