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有感读《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有感当代中国社会,老百姓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首当其冲的就是高居不下的物价与微薄低廉的收入之间的矛盾。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不能与所得报酬成正比,虽然这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与与工作能力息息相关,但是如果让扎根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我们不免心生疑问:当代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的社会生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这仅仅是一个过渡阶段还是我们在根本体制上出现了问题。至少从个人能角度出发,这种社会现状,无疑是很打击国人的积极心理的。所以我一直很想问,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在我看了《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后,让我有所启发,让我对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掌握与解读。首先第一个问题,国民收入为什么得不到保障。中国的工人有着世界最长的工作时间,却只领着最低的工资。打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看来,在中国,农民工也是很具有创造价值意义的,他们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实施者,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国家政府应当竭尽全力维护和保证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至少不能让工作劳累、收入微薄、讨薪艰难、反映无门、生活贫苦成为当今农民工生活的主题,再看看国外,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农民工,并没有遭到区别对待,他们和生活在城市里的白领一样,享受着这个国家所应给予各项保障,获得这份职业的成就感,而中国工人一年却只有2000美金的工资,实际上拿到手的又是屈指可数,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整个社会,并么有完完全全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人民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用于城市建设经费比重过多,人文建设经费比重过少,当国民收入与日趋完善的城市建设不能同步,那么一个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便是子虚乌有。第二,我们收入低不说,为什么我们什么还都比美国贵很多呢。一辆宝马z4的车子在中国需要58.9万元人民币,在美第1页共5页国的价格折算成人民币却只用20万元左右,不用的经济结构,低收入为何催生高消费。1982年《少林寺》上映的时候票价是一毛钱而到了2007年《变型金刚》在北京上映时的票价就变成额80元,25年后足足翻了800倍。有些人喜欢大牌的东西,比如阿玛尼。阿玛尼的西服在中国差不多三万块人民币,而在美国折合成人民币却只用15000多块。中国是在很多方面存在供不应求的,很多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故意在消费品上做文章,哄抬价格,恶意炒作,不绝于耳,让绝大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我们而实际上,是不是像中国似乎只有像快餐天然气之类大众都要吃和用的东西才和美国差不了多少,其他稍稍上点档次的东西都比别人贵,我们要肯定奢侈消费品的存在,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国民收入是否与之相挂钩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真正做到藏富于民是问题产生的另一诱发因素。08年的十月份,我们国家受到金融海啸的冲击,政府决定提列4万亿从事基础建设,但其实这并不明智。在金融危机面前,在高速公路上面搞基础建设,是否切合时下主题。我们并不是否认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这个时候搞基础建设是否解决燃眉之急。是否有利于国家安全度过金融危机。我们试想一下,高速公路建成之后,而没有车子在上面行驶,而耗资巨大的道路建设给国家财政增加了不小的负担。没有做到散资民间,没有切合群众路线搞实际问题,没有做到藏富于民,内需拉动不起来,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但却没把资金投到点子上,这样下去永远都是一个恶性循环。《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介绍了一种值得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借鉴的方法,那就是所谓的重庆模式。这是一个专门对付房价高涨的杀手锏,这个模式采取了两个极其有用的手段,其中一个是推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公租房的建设计划,在未来三年以平均价格2000元一平米的成本构建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屋。重庆可以搞,为什么中国其他的地方就不能借鉴呢。看完真本书,其实心中是非常的沉重的,感觉中国在新时代的问题太多,困难太大,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人文建设等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第2页共5页办的现状急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