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拍人物肖像的心得体会VIP免费

拍人物肖像的心得体会_第1页
1/5
拍人物肖像的心得体会_第2页
2/5
拍人物肖像的心得体会_第3页
3/5
拍人物肖像的心得体会如何进行人物的肖像描写众所周知,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指关于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姿态等方面的描写。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个性特征,常常从肖像中表露出来。恰如其分地进行肖像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一、要选取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肖像特征来描写。写肖像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揭示精神世界,增强艺术魅力。好的肖像描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能通过最简洁的话语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想必读了著名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的朋友至今回想起来,她的美丽能够过目不忘吧。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有一句“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款黑痣”,一颗美人痣就足以写出了蔡芸芝先生的美丽,让我们永远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如果要对同一个人做多次肖像描写,除了突出每次所要表现的个性,还要遵循他们间的共性。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大家恐怕都很熟悉吧。在《孔乙己》(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总括的勾画出了孔乙己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加些伤痕”,可以看出他生活潦倒,营养不足,而又经常被打。“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以看出他懒惰成性,而偏要装出很穷酸的架子。鲁迅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既突出了孔乙己的个性,有表现孔乙己的共性,从而描绘了孔乙己这个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对同一个人做多次肖像描写还要讲究一定的顺序。唐弢在《一面》一文中,对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文中对鲁迅的肖像先后做了三次描写,即可画得淋漓尽致又讲究了合理的顺序,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详到略,有整体到局部,从而使人物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起来。在三次描写中,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了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瘦”加以描写,突出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第1页共5页品质和顽强精神。二、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描写人物肖像运用这种手法写人物肖像会更加鲜明,更加生动,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马玉祥“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站在那,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就运用了确切的比喻,把马玉祥比作“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形象的写出了马玉祥------一个来自北国青年的淳朴的气质。再如鲁迅在《高老夫子》中写高老杆肩膀一闪一闪的走路的姿势,“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在《故乡》中,写豆腐西施是“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骨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息细脚伶仃的圆规”。以上例子中所用的比喻都很确切,因而这种肖像描写都能鲜明的显示人物的性格,但是要用这种手法并非轻而易举即可奏效,它要求作者对人物性格有深刻理解,对生活又细致的观察,对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有清楚地认识,然后才能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夸张使人物肖像活灵活现。否则,只能是一般化的泛泛比喻,不会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肖像,也就不能显示出人物的个性。三、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的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老头。再如“三角脸”、“山羊胡1子”、“驼背五少爷”等,都是以绰号概括肖像特征的。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写一个非常肥胖的同学,可以亲切地说“小胖子”等等。记得一次,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题目为“我一眼就记住了他(她)”大家写他(她)时都用到了人物肖像,但是读了之后都很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没有针对特征起绰号。我对其中一篇文章做了修改,把“一个小孩”改为“一个小不点”并给他起绰号为“阿眯”,结果大家读了之后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上讲了人物肖像描写的一些方法。不管什么方法,他都第2页共5页要为真实地反映生活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服务。因此,要想写好人物肖像首先要从生活出发,作者本人必须对自己所要描绘的对象有细致的观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拍人物肖像的心得体会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