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作家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背景材料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思想与美好情趣。文章主旨本文按照渔人行踪的顺序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无情地鞭笞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写作分析1、线索清楚,详略分明。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脉络清晰。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再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较为简略。2、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更大的悬念。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3、虚实结合。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文言词汇积累1、通假字具答之:“具”通“俱”,都。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3、词类活用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走到尽头。未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惊异,以……为异。4、一词多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放弃,丢下。屋舍俨然:名词,房屋。【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标记。【寻】寻向所志,遂迷:动词,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表时间。问题探究1、对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我们怎么看待?[解答]“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