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是棵树》教学设计授课人:廖艳军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葬”字。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采访树,其实是在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4、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表达主题的表现手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采访树,其实是在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8课。(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或疑惑吗?小结:能抓住课题进行思考,这是阅读的好方法。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2、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第一组:新疆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垦区第二组:沙枣树白杨树白蜡树柳树榆树第三组:伤痕累累苍劲威武屈指可数屡立战功并肩拉犁风餐露宿枝繁叶茂婀娜多姿3、汇报初读收获理清文章脉络板:白杨树老班长沙枣树军马柳树女知青三、精读课文1、指名分层朗读课文。2、学生细读课文。要求:请选择其中一个故事,看到底是哪些句子、哪些细节打动了你,用笔做上记号。汇报交流:A、老班长与白杨树a理解句子:“连续三年他都没能完成任务,所植的树成活的屈指可数。”比较:连续三年他都没有完成任务连续三年他都没能完成任务b助视频资料了解塔里木垦区的环境。结合环境想象老班长的劳累。c指名读老班长的话,体会老班长的心声。相机学写“葬”d自由读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交流感受。B、军马与沙枣树了解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它都是老兵们的战友、伙伴,是塔里木垦区,是新中国的一位最无私的建设者。C、女知青与柳树结合句子交流感受指导朗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垂柳,与女知青有什么联系?四、夯实文本感受1、读作者采访的线索。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棵树,是棵普通的白杨树。树下长眠着一位老班长,他叫赵喜顺。我采访的第二个对象也是棵树,是棵树冠很大的沙枣树,树下掩埋的是一匹军马。我采访的第三个对象还是棵树,是棵枝繁叶茂的柳树,栽下它,是为了纪念一位上海女知青,她的名字叫李月娥。2、体会作者感受。这时,我才意识到,眼前这片几乎由垦区中心一直延伸到大漠前端的防风林,实际上是塔里木垦区拓荒者的陵园。3、交流对课题的理解。1)作者为什么要采访树?2)作者采访了许多树。为什么重点描写这些树这些人?懂得作者的采访目的,领会文章采用典型人物的典型材料表达主题的写作手法。五、课外拓展模拟《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可以介绍人物事迹,也可以写一段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