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题目:浅谈幼儿品德教育工作单位:天津市河北区第十幼儿园姓名:段亚鑫浅谈幼儿品德教育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我国经济发展,开发幼儿智力已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普遍关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忽视对儿童品德的早期培养和对儿童行为习惯的长早期训练”,即“重智力,轻德育”的现象。作为幼儿工作者,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品德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最佳期,有研究确认,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凡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德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要使我们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在投身社会生活和劳动的过程中,具有现代文明的基本素养,能对祖国和民族命运承担责任,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技术和能力,必须从儿童时就开始着手培养教育,而学前期的幼儿品德教育,正是为造就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奠定坚实基础的工作。二、幼儿品德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纲要》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性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总体,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品德教育。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1、不要顾此失彼。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是全面的,不能只看到某幼儿在园表现好总受表扬,而看不到在家的娇气;只看到幼儿在园值日时认真劳动、为集体服务,却没有看到他自私的一面——把自己的小椅子擦了又擦,而对别人的就马马虎虎分水果时拿最大的。以上种种,教师和家长如果不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教育,就会造成“顾此失彼”,而不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2、不能自相矛盾。例如一个小朋友摔跤流血,老师一面给他涂药,一面厉声指责他的顽皮,这时,老师积极的道德行为就会被消极的道德情感所抵消。又如带孩子外出散步时看见工人在通下水沟,如果老师厌恶地掩鼻而过,这就回把平时教育幼儿尊敬劳动者的道德认识冲击得一干二净,以上的行为,有时老师是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的,而事实上却给了孩子一种“潜教育”,不能不引起重视。3、应持之以恒。品德教育应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可是有的教师并非如此,品德教育时有时无。有时大谈特谈,有时又忽略而过。进行体育比赛时,一个小朋友摔跤,影响了集体的成绩,同伴们往往把荣誉看得太重,百般指责,而忘记了友谊和同伴的伤痛。在音乐课上,当老师表扬了某幼儿舞姿优美,有的孩子会产生妒忌心理噘起小嘴,侧目而视。这时老师就应注意观察,随时教育,将不良道德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4、方法忌单调古板。传统德育方法存在许多弊病,最明显的是教育者用单调呆板的灌输方法,把成人的道德观念强加给儿童,强迫儿童执行各种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盲目顺从,这不但不能吸引幼儿,不能给幼儿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反而使幼儿反感和畏惧。三、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1、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用抽象的首先概念难以掌握,利用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象教育孩子作用相当大。如当我给幼儿讲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故事后,孩子们吃糖次数就减少多了。还有不爱卫生的孩子再听了“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后也爱讲卫生了,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2、掌握好教育的时机时机是指进行活动或生活过程中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会,对幼儿教育也有个时机问题。教育时机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玩后把玩具摆得整齐些就更好了;当孩子受到挫折时,要关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要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激动时,我们成人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我们就要少要求,多关心,但决不迁就。3、潜移默化的暗示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因为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避免爱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促使幼儿主动,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