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实践与感想临安地域面积3126.8km2,森林覆盖率74.9%,耕地面积16833hm2,人口近52万,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山区市,俗称“九山缺水一分田”,自然环境和资源要素长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山区农民致富的步伐。农业是经济的命脉,为了造福临安,致富农民,几代人不断地实践探索,努力发展具有临安特色的农业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XX县区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富民政策,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坚决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企业为依托,政策为动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走出了一条具有临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1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XX县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以“五小”庭园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农业起步阶段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广大农民以自家庭园为中心,以自留山为主攻点,在房前屋后山坡地上开发小竹园、小果园、小林场、小牧场、小桑园等,发展“五小”庭园经济,找到了一条恢复农村生产力、开发农业生态资源的正确道路。1.2以“新老三线”作战方略为抓手的强势推进阶段1985年,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低丘缓坡”的“三线”开发战略,发动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发展森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丘陵缓坡,使田、地、山明确分工,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农产品相对集中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基地,为以后XX县区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老三线”战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前促生产,后活流通,主攻加工”的“新三线”开发方略,标志着XX县区农业从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发展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从纵向平面的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到纵横交错的农村经济全面立体开发,从广度开发发展到深度开发、系列开发,以主攻农特产品加工来实现农业的循环增值,第1页共7页增加农民收益。1.3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举措的巩固提高阶段从1996年开始,临安农业进入产业化经营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推动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进程,使临安生态农业发展进入到综合开发、综合经营获取综合效益的新阶段。2003年XX县区实施山核桃等八个“亿元工程”,连续三年引导、培育、扶持八大农业主导产业,激发了乡镇、村和社会各界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积极性。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6元。可以说,绿色生态已经成为临安的“天然银行”,绿色农产品是农民的“摇钱树”,临安的每一寸土地都已经成为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宝库”。2临安生态农业的现状和基本评价临安地处XX省西北部的天目山麓,东邻杭州,西接黄山,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4.9%。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家级殊荣,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距上海、杭州、南京等大都市最近的生态市。满山的绿色,独特的气候,便捷的交通,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农业八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竹笋、茶叶、蔬菜、瓜果、蚕桑、山核桃、畜牧、花卉苗木等八大重点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4年,八大重点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2万hm2,实现农业产值18.03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83%左右,已成为XX县区农业的主导产业。2.2农业产业布局已呈明显的“一线四区三带”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一线即在02省道(杭徽公路)沿线形成初具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加工及商贸流通业。四区即以02省道(杭徽公路)沿线“百公里绿色经济长廊”工程项目建设点为中轴线,按东竹、西果、南桑、北菜的产业布局,形成四个生态农业产业区。第2页共7页三带即根据临安农业资源的特点,在海拔200m以下地区,以设施栽培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