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孩子们》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和重点词语并积累。2、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3、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4、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4【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个性导入)1在大人的眼里,也许你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那么你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变成一个“懂事”的成人吗?各抒己见2说一段你童年的快乐事。自由发言3当你不知不觉步入青年的大门后,可否常常留恋自己的童年?想到永远也不能与它再见,是不是生出淡淡的哀愁?那时候,懵懵懂懂,难免让大人烦心,但谁也不会与你计较,因为你的心最真、最纯。你活得自由自在,开开心心。现在长大了呢?多了许多烦恼,是吗?等你真正变成大人的时候,说不定有更多的烦恼呢,你害怕吗?不用怕,人总是要长大的,大人的世界里,也有很多精彩。二、检查预习情况【憧(chōng)憬(jǐng)】向往。【龌(wò)龊(chuò)】不干净,脏。【考(kǎo)妣(bǐ)】(死去的)父亲和母亲。【刬(chǎn)袜】只穿着袜子着地。刬:只,光着。【藤榻(tà)】【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精力。1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题目中的“我”指谁?“我是怎样一个人”?明确:“我”指丰子恺。学生结合注释,参考工具书,简要介绍丰子恺,教师补充:热爱孩子的丰子恺。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的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村儿童题材。丰子恺常用的烟嘴上刻着近代诗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可见他对孩子的喜爱。2、题目中的“孩子们”具体指那些孩子?他们有哪些“壮举”?学生找出作者所提到的三个孩子的姓名,在文中划出孩子们的主要事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教师补充、总结:瞻瞻①为一些小小的失意(如花生米翻落、小猫不吃糕、打破小泥人)大哭。②做脚踏车、火车、汽车。③要上月亮上去。④疑心剃头的爸爸是和尚。⑤疑心爸爸腋下的长毛是黄鼠狼。⑥熟睡将香蕉扔掉。⑦要搬动大椅子,要把一杯茶横放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要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⑧学爸爸裁纸,竟把中国装的《楚辞》裁破了十几页。2阿宝给凳子穿鞋子。软软拿爸爸的长锋羊毫。详写的是瞻瞻,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较小的孩子瞻瞻的可爱。3、作者在绘画、文学、翻译、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却佩服孩子们。孩子们有哪些品质或个性让他佩服?请用文中的话回答。学生划出作者对孩子的赞美的话。4、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作者所称赞的主要是孩子们的那些品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总结:孩子们做事投入、真率、自然、热情,有旺盛的创作欲、表现欲,有着广阔的内心世界,有着蓬勃的朝气,这些都令作者钦佩。5、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写了什么?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6、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1,§8—11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7、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过渡,承上启下,由对孩子世界的憧憬过渡到成人世界的悲哀)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8、和可爱的孩子们相比,大多数成人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划出作者对成人的评价的句子,师生讨论、总结:成人以所谓“沉默”,“含蓄”,“深刻”为美德,而这些其实是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成人遇事往往退缩,顺从,妥协,屈服:成人往往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压抑孩子的个性。9、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师生讨论、总结:作者既有对孩子的真性情的赞美,又有对自身俗务缠身、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