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剂的清洁原理不同的污渍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去污剂,反应原理主要包括溶解、氧化和酸碱反应等。清洁方法可以是物理原理,如利用去污剂成分与污垢互相溶解而有效去污,是属于物理方式;巧克力或油腻食物造成的污渍一般可由著名的干洗剂四氯乙烯(Cl2C=CCl2)去除,但因含氯的溶剂有毒性,所以在生活中还可以利用汽油来代替,或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来去除该类污渍。化学清洁方法更为多样化,既有表面污垢的去除,也有深层细菌的杀灭——但都涉及化学反应。氧化反应以氧化反应为机理的清洁剂都具有一定的漂白和消毒作用,有氧系和氯系之分。氯系消毒液中的次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常用于白色衣物上有色污迹的漂白NaClO在工业中是利用Cl2与NaOH反应生成NaCl、NaClO和水来制备的。反应方程式为:2NaOH+Cl2=NaCl+NaClO+H2O。另外,在搅拌条件下,电解NaCl稀溶液可直接制备消毒液,通电时氯气被溶液完全吸收,反应原理为:2NaCl+2H2O=Cl2↑+H2↑+2NaOH生成的Cl2与NaOH重复上面反应。消毒液可用于多种医疗器械、布类、墙壁、地面、便器等的消毒,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一般稀释浓度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即1000毫升水里面放2-5毫升84消毒液,浸泡时间为10-30分钟;被消毒物品应该全部浸没在水中,消毒以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才能使用;消毒液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都较强,因此偶尔可以用于小面积的漂白,但最好不要用于衣物的消毒,且使用时浓度必须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由于要对织物纤维的颜色有良好的稳定性,所以“彩漂”在普通洗涤剂配方中添加了一定的氧系漂白剂,代表性的氧系漂白剂有过氧化氢、过硼酸钠和过碳酸钠等。过碳酸钠化学式为2Na2CO3·3H2O2,亦可写作Na2CO3·H2O2或Na2CO4·H2O,又称过氧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是一种呈白色颗粒状粉末的无机盐,可以分解为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过碳酸钠通常用作洗衣粉的助剂,有氧系漂白的作用,并且在鱼塘管理中可以有效增加溶解氧,在商业使用时,通常用硫酸盐和硅酸盐等物质加以包裹,用得到的有包衣的过碳酸钠来提高洗衣粉的存储稳定性。比较传统的洗衣漂白助剂为过硼酸钠,化学式NaBO3·4H2O,起漂白作用而不影响纤维本身,但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温度稍高时即可放出初生态氧。过硼酸钠的优点在于其存储稳定性和与其它洗衣粉成份的配伍性能良好,这一点是过碳酸钠无可比拟和不可取代的。从化学结构上来说,它们的本质差别在于过碳酸钠具有加合物的性质,而过硼酸钠是则是键态结合的产品。彩漂洗涤剂不仅可以氧化衣物上的污垢,而不损坏衣物原来的色彩,使原来的色彩更加鲜艳,有光泽,使白色织物更加洁白,还能去除茶锈、汗迹、血迹、咖啡等难以洗净的顽固污垢。但如果衣物过于破旧或比含有较娇嫩的纤维,如丝毛等应慎重选用彩漂洗涤剂。毕竟在漂白的同时,氧化剂会对织物纤维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另外,以氧化反应为机理的清洁剂对皮肤也有一定刺激作用,因此,最好戴乳胶手套洗涤或用洗衣机洗涤。酸碱反应浴厕清洁剂去除顽强的污渍,常用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强酸或强碱性的清洁剂。例如浴室厕所清洁剂主成分为盐酸,还添加有磷酸与草酸,它可以溶解大部分的矿物质所造成的水垢(大部分为碳酸盐类)和铁锈,将铁锈溶解成可溶性的离子后,由排水管排出。除垢方程式如下:Fe2O3+6H3PO4=2Fe(PO4)36-+3H2O+12H+Fe2O3+6H2C2O4=2Fe(C2O4)33-+12H++3H2OFe2O3+6HCl=2FeCl3+3H2O此类清洁剂的pH低于2,具备的强酸性对皮肤和眼睛有很大的伤害,使用时必须相当小心。此外,也不能用在金属管道的清洁,避免管道受到强酸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