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在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他行走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所见所感。我喜欢旅游,更加喜欢那种流连于名胜古迹中的亲切感。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像余秋雨那样,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嘶吼,无奈和淡淡的忧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莫属那篇《道士塔》。那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那个仿若普通却害惨了我泱泱大国瑰宝的早晨,那些个漠不关心自扫门前雪的官员,那些个居心叵测的欧洲人。。。我学习过的历史事实中,向来都只有外国列强的豪取抢夺,通过《道士塔》,我才知道当时的落后成都远非我能想象,不论是对文物的保护态度,还是对狡猾的列强们的防范之心。在王道士的眼中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大概只是可有可无的破纸卷轴吧,雕版印刷品和拓本什么的,更是一文不值的破烂吧。王道士在刷墙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想过,那些雕像是不是有价值。他做的,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历史没有假设,王道士最终还是把墙全部糊上,门锁上,钥匙别在腰间,晃晃荡荡,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被人用一点点微小的利益骗去了宝物而不自知,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话说回来,如果把丢失国宝的责任全部压在某个小小的人物,确实有失公正。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所有的国人都在麻木着,都在为了自保而奔波着,没有人,没有任何人会注意到那些居心叵测的假装虔诚的外来客们。宝物流失的事实,是人的过失,更是那个时代的不可避免的悲剧。中华崛起的如今,历史必将不再重演。余秋雨写《道士塔》的初衷,就是要提醒国人提高警惕吧,不再那么xx【自己想个形容词吧。。】,勿忘国耻。我想,他的初衷,达到了。第1页共10页第二篇: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一)《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段沉痛的文化历史悲剧,它揭露出那个令人揪心、不禁的年代。如举重若轻、绘声绘色地泣涕道:“我好恨。”王圆箓——一个无知的杂修道士,用他无知的“黑洞”吞噬了一幅幅珍贵的壁画、一本本无价的经书......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无情蹂躏,不幸流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遗憾与叹息。国宝流失,我们从心底感到难过、愤慨、痛心。但是,在伤痛之余,我们剖开本源,谁又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透着无知、病态、落后的事件都处理算在王道士一个“个人”身上吗。这本应切入审慎的态度,深思这造成民族悲剧的三个男人和其背后中国各种根深蒂固之病态与愚昧,列强的各种霸道与阴暗。斯坦因,其强盗行径确实令人发指。然而,“高傲”得不懂中文的他怎能干的这样一番“大事业”;蒋孝琬,身为文学功底深厚的一位“文人”却用自己的文采蛊惑同胞,帮助外人剖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供其“吮吸”,愚昧至极。看着那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那腐朽与落后映示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连民族的血也要被列强掠走,民族自尊化作笑谈......道士塔折射出的往事,令我们感到恐惧与不安。前人的错铸永远的悔,我们为其惋惜、无奈。那一罪孽深重的一天,呆痴的王道士为几两碎银欢喜,洋人瞪大那诧异的眼看着那被打开藏经阁,天朝之官因不用花费路费处理经卷而一脸轻松;一箱箱、一车车......运走了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带走了传承的“三魂七魄”,这样的奇耻大辱,我们怎能不心生愤慨,有人说:“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同乘战马,一决高下。”每个国人心中或许都有这般“理想”。然而,现实开的玩笑总是这般的无情。曾经,蒋孝琬——为洋人卖命,甚至在洋人圈中对于消除国民“华夷之防”颇有名气......现在,依旧有些人沦为洋人的奴隶,为洋人卖命,对待屈辱的历史往事只是一味的抨击国家的无能,却不以行动冲破这“桎梏”,实现国人“理想”。第2页共10页不大的墓园,不起眼的墓碑,透着那个年代的腐朽、孤独、荒凉和脆弱。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二)王道士和我一样也姓王,但读了余秋雨先生所着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后,我不知是该为他辩还是该骂他,或者说既不辩也不骂。作为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个农民,他大概小时候因家贫没有读过什麽书,或者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