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2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罗迦·费·因格设计者:杨磊罗迦·费·因格,1948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模()式渊()博压榨()对称()根深dì()固zīzī()不倦jí()取mómóyuānyuānzhàzhàchènchèn蒂蒂孜孜孜孜汲汲1)“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勤奋努力,不知疲倦。(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这里比喻有恒心,有毅力。(4)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用说就能明白。.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认真读两遍课文,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理出本文的中心论题。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6.趣味问答,试试你能说出多少种答案。然后再说说你得到什么样的结论•(1)说到上海,你会想到什么?•世博会、东方明珠、外滩、姚明、刘翔、周立波、许文强、本帮菜……•(2)一根绳子用剪刀剪一次,会变成几段?•摊平剪一刀,2段;折叠一次剪一刀,3段;折叠两次剪一刀,5段……•(3)哪两个连续的月份都是31天?•七月和八月都是31天;12月和1月也都是31天。•你的结论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问题一: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问题的?这样写有何好处?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作者从一个问题的答案写起。文章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从材料中提出一个问题,也是议论文常用的开头写法。•问题二:由本文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必备的要素有:(1)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问题三:自读课文想想,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关键是什么?①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活用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问题四:课文为什么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试举例作答。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巨大的天才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问题五:为什么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试举例作答。课文提出这个观点,只是举了两个事例来加以证明,并没有在理论上多加分析。其实,不少教育家都说过,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算真正获得了知识,否则,知识便一钱不值。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