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备课人:李攀老师科目物理年级九年级班级时间月日课题焦耳定律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2.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焦耳定律。3.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电热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讨,加深对焦耳定律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焦耳定律的得出.难点焦耳定律与电阻的关系教学用具学习用具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问:l)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回答:发烫。是电流的热效应。再通过课本本节开始的“?”和图1,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①介绍如图1的实验装置,告诉学生RA>RB,RB=RC,通电后,IA=IB,IB<IC(从电流表的示数可知道I的数值)。②问: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③问: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观察什么?向学生讲述:当电流通过电阻丝备注A、B、C时,电流产生的热量就使三个瓶中的煤油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瓶塞上面原来一样高的液柱就会逐渐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液面就会上升得越高。我们可以通过三个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④教师演示实验,记录下在同一时刻三管中煤油液面的高低情况:hC>hA>hB。⑤分析:问:比较A、B两瓶,什么相同?(I、t相同),什么不同?(R不同,RA>RB;玻璃管中煤油上升的高度不同,hA>hB)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在通电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问:比较B、C两瓶,同上问(略)。引导学生回答: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教师指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问:上述实验中,若通电时间越长,瓶中煤油上升得将会怎样?(学生答;越高)引导学生回答:在通电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2)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指出,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焦耳定律。三、焦耳定律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②公式:Q=I2Rt四、练习③讨论课本本节中的“想想议议”,让学生自己说。讨论小结:应用公式解释判断问题时,必须注意条件。五、小结:略。板书设计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