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长征观《香巴拉信史有感》一个人的长征——观《香巴拉信使》有感《香巴拉信使》以其原滋原味的特色、感人的情节,和平凡中但见伟大的人物感动了观众。同时,也赢得了华表奖评委的一致好评,一举获得了优秀导演、优秀故事片、优秀演员三项提名。这是一部关于行走的故事。影片围绕找人、带人这条单一的线索,以朴实无华的画面语言,清新自然的音乐,讲述了一个感人的写实故事,传递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情感,呈现出乡镇邮递员别样的人生。影片开头,伴着辽阔而高亢的少数民族女音,一匹托着行李的马,一个戴着破帽的邮递员出现在画面中。前方是层层叠叠的山路,一直蜿蜒到白云深处,从全景到中景,逐渐模糊。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留在了观众的心中。1、一个人《香巴拉信使》根据感动中国的优秀邮递员王顺友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电影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而导演正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以一种真挚朴实的内在情感为基础,塑造出了王大河这个平凡却伟大的人物形象。电影打破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常规模式,并不片面地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是从平凡处着眼,表现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之处,挖掘出主人翁不平凡的内心世界,带给观众纯粹的感动。英雄人物也是平凡人,有着普通人一般的七情六欲,有着普通人一般的狡黠和心思。王大河也如此。他是一个苦行者。他每天要翻过数从山,要淌过数条河,孤寂地走在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岭,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只为了一个简单的信念,“我不来送信,这里就没人来了,他们会觉得政府不管他们了。”他是一个使者,传递着人间的讯息。他向大山里的乡亲们捎去外界的信息,捎去亲人的思念,带去他们必需的被子,送第1页共4页去象征知识的报刊杂志。他把送信当作自己的事业,也当作自己的使命。不管有多苦,都一定要把每一封信件交到当事人手中。他是一个好人。他会每次进山都带上一枚邮票,发给村里的小朋友。他会给已经被亲人遗忘的老太太每月送去自己并不多的工资。同时,他又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有些老实人的小狡黠,他会自己写信骗儿子希望他再考一年大学,会跟邮政局长谈条件,会随意拿去街边的小商品喂马,会运谷子到山里赚点小钱,也会偷了小猪撒谎赔给别人。他并没有多少文化,他不懂白内障,禁止砍伐森林,在他眼中也是走路的时候多个荫凉。可是他知道上大学的重要,他嘲讽儿子读书读到猪肚子里去了,也明白深山里出一个有知识的大学生对贫困的乡镇意味着什么。电影风格细腻,对主人翁情感的细微处理尤其令人称道。导演多处利用细节的刻画来渲染王大河这一人物形象。电影开头,从乡村回到城市的一场戏中,广场上人山人海、载歌载舞,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刚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王大河是如此的不适应。导演这个时候把握到他脸上细微的表情,麻木、尴尬、不知所措。从某种角度上说,王大河和现实社会是脱节的,他操着的是最原始的送信这一职业,导演利用这一微小的细节反映出了更为深刻的文化背景。除此之外,念保证书时候的疑惑懵懂,翔秋感谢他时候的憨厚害羞,都极其精妙地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在刻画人物情感的同时,导演更加重视情感的收放自如。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努力把自己的意图隐藏起来。在情感最激烈的时候把节奏放慢,有意识地克制情感。最后在翔秋欢送会那场戏,导演并没有安排翔秋来到王大河床前探望。而是别出心裁地设计王大河起身对着窗户挥手。镜头特写那只窗前挥动的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镜头,饱含了王大河对翔秋所有的期望和祝愿。而翔秋的反打镜头又含蓄地暗示了她感应到了王大河来自病床上的祝福。这种现代化的电影表现方式,给观众留下了言尽意不尽的想象空间。导演在音乐上也贯穿了他隐藏动机的意图。每当主人翁遇第2页共4页到危险,剑拔弩张的时刻,导演并不为了渲染而安排同样紧张的音乐。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地运用轻快的女声吟唱。天籁一般的清脆女声,从天际远远飘来,像冥冥之中有天使保护着他一般,使观众紧张的心变得宁静而清澈。而每当主人翁艰辛地跋涉在路途中的时候,影片又配以略带悲伤的轻柔音乐,把人物和自然贴切地融为一体。2、一匹马马作为情节的重要铺垫,是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