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鉴赏诗歌的语言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栏目导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逐点突破逐点突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栏目导引栏目导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逐点突破逐点突破一、赏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常见的提问方式是: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栏目导引栏目导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逐点突破逐点突破题型1动词1.(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栏目导引栏目导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逐点突破逐点突破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动词的妙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栏目导引栏目导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逐点突破逐点突破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产生曲径探幽的遐想。栏目导引栏目导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逐点突破逐点突破题型2形容词2.(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栏目导引栏目导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逐点突破逐点突破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形容词的妙用。鉴赏“绿”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树绿”,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栏目导引栏目导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逐点突破逐点突破题型3副词3.(2014·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栏目导引栏目导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逐点突破逐点突破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副词的妙用。这两个副词一个表频率,一个表情态。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看其修饰的对象、表达的情感作答即可。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栏目导引栏目导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逐点突破逐点突破需要了解的几类词的妙用效果:①妙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要特别注意多义词和活用词,这些词,往往是“诗眼”或“词眼”。②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