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北击匈奴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并能正确评价汉武帝。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初一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角色的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像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应建立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之上,因此,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进行评价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方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板书设计〗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思想军事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解决王国问题加强思想统一解除匈奴威胁〖教学过程〗视屏《汉武大帝》导入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你对汉武帝知道多少?教师:(指人物图像说)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他在位54年。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老祖宗这份基业并出现“大一统”的盛世局面?教师:汉武帝继位时,各地的诸侯势力膨胀起来,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以确保他的皇位呢?艰辛守业一、王国问题的解决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投影“西汉金缕玉衣”插图。教师: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呢?学生:用金缕玉衣作葬品,说明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教师:“西汉金缕玉衣”一方面体现我国古代手工艺术的高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诸侯王的生活奢侈腐化。一些诸侯王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尤其是汉景帝时吴王刘濞凭借地利之便,富比天子,就有篡夺1皇位的野心。为此,汉景帝推行了削藩政策,但因操之过急,引起“七国之乱”,最后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却没有消除祸根。汉武帝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通过颁布“推恩令”来解决这个问题。“推恩令”的内容教师:请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从课本可找出):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自己的各个子弟,皇帝又加封这些弟子为诸侯。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结果:削弱了封国的势力教师:“推恩令”与“削藩”相比,“推恩令”政策巧妙在哪里呢?学生:“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的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教师:汉武帝的烦恼可不止这一事,他对着大臣们唱着“最近比较烦比较烦”,烦什么呢?原来,汉朝初年,刚经历战争不久,国家贫穷。因此,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以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到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这也不好那也不对。继续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合形势发展的需求。当时的统治者迫切地感到,要适应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需要,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于是,汉武帝为此而征求大臣的意见。二、初露锋芒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