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学生的预习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得“循循善诱”,学生学得“如饥似渴”,实施导与动的统一,才能达到教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的境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在认识事物的活动中产生,又随认识程度的深化而发展。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在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之火后,还要继续经常巩固其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培养他们寻找真理、开拓创新的能力,建立起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并逐步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机。古人云:“疑者看到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因此,在指导预习中教师要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激起他们质疑问题和探索研究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设计安排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初中化学中“相对原子质量”这一课时,在课堂上讲清其重要性之后,指导学生预习自学,列出以下自学大纲:1.精读教材,弄清概念中关键词语和所得数值的物理意义;2.思考:⑴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它与原子的真实质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⑵“相对原子质量”的准确含义,它与哪些量有联系;⑶从概念写出它的数学表达式;⑷在进行具体计算时要找准哪些关键数据。3.阅读教材后完成作业中的预习题。4.自编2~3道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题,以强化对概念的理解。随堂自学时,可以相互讨论质疑,我在巡视中答疑指点,师生频繁变换角色、及时交流与反馈;最后以学生自编试题中的优秀试题作为全班的测试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路标和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