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唐雎不辱使命-2-第一课时-3-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课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含义。2、会用自己的话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3、归纳出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教学目标-4-外交家故事•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美国记者问道:“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的钢笔呢?”周总理回答道:“提起这支笔啊,说来话长,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它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5-简介作者,释题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2.辱:辱没。-6-听范读,正读音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唐雎()怫然()跣()抢地()韩傀()休祲()缟素()色挠()-7-整体感知•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8-研读赏析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9-研读赏析学生朗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10-第二课时-11-研读赏析学生朗读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12-研读赏析学生朗读第四段,思考以下问题:①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②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13-修辞赏析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夸张、排比、对偶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14-总结•本文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对话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