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积极意义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效科学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师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紧张而热烈的螺旋式递进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学习。肯定地讲,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1、有利于刺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个充满疑问与悬念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每个学生为了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解释,会引起思维的积极反应,我们常常会在传统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讲到某一个自认为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时(教师根据以往经验确认的),会停下来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猛然地从专心的听讲中进入思考中,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从心灵深处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使其主体性意识得到复苏和加强。“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答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2、有利于学生间讨论交流,形成合作意识在问题情境中,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新知识可能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逻辑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便会与周围的同学热烈地讨论交流,甚至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也可作为讨论中的一员,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适时的诱导,使他们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内心体验。“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最后必定会形成共识,也会使他们树立起合作的意识。3、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必将会引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敏锐性、广阔性和开放性思维就会逐渐地由初期的“雾里看花”走向“朗朗乾坤”,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通过调节焦距来达到成像的最佳效果。当然,思维的心理形成过程远比“成像”复杂得多。4、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过程中包含有诸多矛盾,但其中教与学是基本矛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学生在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综合素质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往往会由问题派生出问题,将问题细微化,甚至有时会超出教师的意料,从而会使教师不断地反思,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