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上海【阅读导语并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阶段典型服饰时代特征服饰特征演变趋势(一)近现代服饰的变迁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至今男子: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女子:旗袍中西合璧、现代与传统并存、多样化60s中期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60s年代中期后:军装、干部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政治生活影响;单调、呆板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异彩纷呈时尚美观、彰显个性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从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历史名片一名称:汤姆西服出生时期:清末民初出生地:上海霞飞路现居地:台北市博爱路成长经历:礼义廉耻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主义晚清传统女子着装的特点:宽松肥大旧式旗袍传统服饰元宝高领,没有腰身,腋下窄小,下摆大,大襟开到底。新式旗袍变化趋势:宽松肥大转变为合身适体、短袍窄袖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照片反映出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的服饰有何特点?中西合璧;多样化历史名片二名称:红都时装公司原名:红都时装厂出生时期:20世纪50年代出生地:北京东交民巷红都往事:作为一家由沪迁京的老企业,如同“红都”这个名字的寓意一样,它从一开始,就充满着特殊的政治色彩。在红都公司大堂内,橱窗里放置着红都为毛泽东制作的灰色中山装,其后写着:“1949·胜利者的选择”。其办公楼里多处陈列着中央领导人与服装技师的合影,见证了新中国阅兵、出访和重要会议的召开。他们的制衣史,成为中国政治风云流变的缩影。新中国成立——60年代中期“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布拉吉(连衣裙)为什么这一时期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列宁装与布拉吉——中苏政治的衍生品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国际形势趋于紧张,女性不再穿“列宁装”。军人在人们心中是最革命的,橄榄绿也就成了革命的标签。毛泽东:“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言论,掀起“全民皆兵”“绿色海洋”的浪潮。绿军装、戴军帽--文革中的“红色”时尚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韩风日系森女风复古风欧美风改革开放后促使人们的服饰出现巨大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特点成因清淡偏辣偏甜气候炎热咸鲜依山傍海(产盐之地)气候潮湿,预防疾病吴楚口味历史影响1、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食品之有专嗜者,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其尤,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徐珂《清稗类钞》(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文思豆腐菠萝古老肉宫保鸡丁肉末海参烤乳猪糖醋黄河鲤鱼鱼香肉丝大煮干丝名称:起士林出生时间:1901年出生地:天津法租界中街起士林的故事:民国时期,起士林是天津人吃西餐的首选。除了供应德式、法式大菜,还自制精美的糖果和面包。溥仪常带婉容和妹妹来此吃西餐。历史名片三2、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席具刀、叉、瓢三事,不设箸。”“先进汤。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客亦执杯,相让而饮。继进肴,三肴、四肴、五肴、六肴,均可。终之以点心或米饭,点心与饭抑或同用。”“国人食西式之饭,曰西餐。”——徐珂编纂《清稗类钞》张爱玲笔下的“凯司令”与“栗子蛋糕”,也是老上海人心中品味与浪漫的代名词。名称:瑞蚨祥布店建筑群出生时间:20世纪初出生地:济南经二纬三路口建筑特点:平面布局为传统的四合院式,临街建筑都是楼房。房间比传统四合院的要多,是平房与楼房相结合的新型四合院。其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是中国早期中西合璧的商业建筑。历史名片四(三)居室建筑的演进江南水乡传统民居小桥流水人家北方传统住宅(四合院)天圆地方1、中国传统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2、西式建筑特点的融入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花园、别墅)(四)近代以来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姻礼俗:(1)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