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肥东县青龙学校肖凤学校任课教师:孙晓燕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二、初学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4、教音:岭ling峰feng不识bushi只缘zhiyua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6、认识“缘”字。①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②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____部首,再查___画。第四笔是___,名称是________,第五笔是___,名称是______。③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④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三、理解与感悟(一)学习第一部分1、齐读一、二句诗。2、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3、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岭:峰:)4、说说“岭”“峰”的区别。5、小组讨论: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6、继续讨论: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7、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8、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9、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二)学习第二部分。1、自读。2、同座讨论,完成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名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4、说说整首诗的意思。5、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6、质疑。四、朗读与背诵1、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2、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3、提供四段背景音乐(①古琴曲《高山流水》;②古筝曲《渔舟唱晚》;③二胡曲《二泉映月》;④江南丝竹《茉莉花》),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4、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曲调唱出来。五、升华与拓展1、观看成语故事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说说观后的感受。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4、介绍有关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