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儿心理学》有感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如今自己也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以前是简单的教学,现在则多了一重身份,以前把园里班里的孩子看成学生,现在再看班级里的孩子,总是不自觉得将他们和我自己的孩子做对比。孩子的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为人父母和我们幼儿教师共同的愿望,实现这个愿望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一起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特有的心理特点,多多理解他们,掌握他们心中的想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那么,要如何去理解孩子并且能够掌握他们心中的想法呢。我在这本《幼儿心理学》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尽管是上世纪写作完成的,但是作者让保罗皮亚杰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调研,最终分析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下面我就来说说读过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想。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大多在3——6岁,按照伟大的幼儿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这时候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发展成熟起来,情绪情感逐渐建立,气质类型渐渐显现。在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任务是游戏,他们通过游戏去学习知识和一些简单的社会行为规范,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形式。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幼儿园中的教学,应该区别于小学阶段教学,应该更加注重给与每个孩子以自由,并注重思考怎么样将教学内容用适当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我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很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比如今天学会了一首唐诗么。或者学会了10以内加减乘除了么。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很理解他们,现在就学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家家又都是独生子女,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呢。做了母亲之后,我更加能够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情。但是,仔细阅读《幼儿心理学》之后,我掩卷沉思,过早地教育孩子学习超阶段的知识是不是拔苗助长。首先,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我们都应该弄清楚第1页共3页这时期儿童认知水平发展特点。小学阶段的课程安排是针对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特点的,具体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是此时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解脱出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其认知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也逐渐学会从他人角度去看问题,即去自我中心主义。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本标志。表现为逻辑的适当使用。通过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3——6岁的幼儿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内容适不适合幼儿园孩子学习的,有些内容的知识是超出幼儿接受和领悟水平的。强势的灌输教育,一是会增加幼儿对于学习的厌恶感,二是即使学习也会在短时间内遗忘。在皮亚杰的这本著作中中,详细表述了3——6岁幼儿的特点,这时期是所谓的“前运算阶段”,即儿童对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幼儿这时候还不会概括等逻辑技巧,因此,表象的意义就凸现出来,教学中加大形象生动的教具运用和生动的游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我们要弄清楚这一时期孩子行为发展的特点。所有家长都无一例外的知道孩子要健康成长,就要加强营养。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独生子女是一家之宝,家长们精心呵护,在家里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殊不知,这样一手包办的抚育,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按照华生经典行为主义的观点,人的行为反映着他的心理,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即可改变他的心理。同样的,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也能一定程度上塑造他的心理。家长们这样“代劳”的行为,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依赖,当然幼儿阶段这种依赖显现得不是十分明显,但是教师和家长绝不能掉以轻心。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过程,我们不能做出这样的假设:孩子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以第2页共3页后长大了我再加强教育,是能改过来的。其实,孩子年龄虽小,但是他懂得已经不少了。我们作为家长的一言一行,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每一句指导,都是孩子们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