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哪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是普遍存在的。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3、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重、难点:1.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2.体验力的普遍存在。教具准备:橡皮泥、弹子、乒乓球、篮球、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什么方法使课桌移动?指名学生说出方法并让学生上来演示。2、刚才同学们想的办法都能使课桌移动了,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课桌施加了什么?(学生很快说出“力”后,板书:力)二、自主探究:(一)、感受力的存在。1、出示一个篮球,你有没有办法让移动中的篮球停下来?请两名上来和老师共同体验。(师生互掷篮球)。2、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1)、轻轻拿起一本书,感受到力了吗?(2)、用力掰断一支粉笔,感受到力了吗?4出示一杯水里面放一个乒乓球,每组请一名学生上台用手指压水杯里的乒乓球,感受力的存在,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5、出示课件:教材p40上的四幅图,并试着回答书中的问题。用简单的箭头表示出核桃、飞机、棋子、自行车受力的情况。小组讨论,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6、学生活动:试着利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学生在座位上边说边演示)7、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无处不在。9、提问:老师站在这儿,有力存在吗?晚上同学们睡觉时有力存在吗?(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巩固力无处不在。)(二)、探究力对物体的影响:1、认识力对物体运动有影响:出示弹子提问:(1)怎样让静止的弹子动起来?(2)怎样让运动的弹子滚动得更快一些或让它停下来?(3)怎样让弹子拐弯?(一步步出示,给学生留一定思考的时间。)(4)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弹子进行分组实验。(5)交流、汇报、(要求:汇报的时候尽量不重复,看哪个小组方法好,上台演示。)(6)小结:同学们刚才小组演示方法很好。我们发现,力对弹子运动有什么影响呢?(板书:改变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2、认识力对物体形状有影响:讲述: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哪么么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你能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说一说吗?(1)出示橡皮泥,让学生说说各自橡皮泥的形状。(2)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橡皮泥捏一个自己最满意的作品。(3)展示自己的作品。(4)提问: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是什么使橡皮泥发生了变化呢?(板书:力改变物体形状)(5)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用力也能改变它的形状?(三)、探究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1、讲述:我们对力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扳手腕的游戏,好吗?2、介绍游戏规则。3、汇报游戏情况,说说在扳手腕的时候,感觉到力的存在了吗?4、为什么有的同学赢了?有的同学输了?(板书:力有大小)5提问:怎么样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呢?6、出示课件:介绍弹簧秤以及弹簧秤的使用方法。7、出示课件: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课件中有哪些力以及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并说出力的方向性。)(四)拓展延伸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2、关于力的问题你还有什么想知道?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思维,通过对新问题的提出,发现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以便于拓展性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