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记》有感:用综合性学习长善救失用综合性学习长善救失——读《学记》有感周丽珍01近些年,我们学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科技实践活动嫁接起来,用科技的平台"玩"语文,用语文的方式"玩"科技,从2013年至今,连续将5个大型"综合性学习"活动送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都获奖。在一片赞许声中,也有人发出质疑。当他们看到一批批孩子"抛弃"课本走出校园,走进山野村镇时;当他们看到人头攒动的教室旁边那个空荡荡的教室时;当他们看到孩子们不光是写作业,还画作业、拍作业、剪作业、唱作业、"查"作业……时;当他们看到同学们可以几个人共同做一份作业而不是独立完成时……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在上课吗。这是在上课。这是在上语文课,这是在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02"综合性学习"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基本理念"中,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积极提倡".2001版《语文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有表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2011版修订为:"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语文课标》为什么要提倡"综合性学习"。是"长善救失".因为长期以来,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严重缺失。正是因为严重缺失,2016年暑假,《人民日报》才会刊文痛批语文教育:《为何一写作文就"撒谎"》。这篇文章最后说:"学生作文失真的问题,实际上是学生远离生活、失去生活第1页共4页的问题。今天的语文教育需要更宏阔的胸怀和视野,还孩子以生活本身,方能培育出真正的情怀。""长善救失","长善"和"救失"要并重。我们比较一下两个版本《语文课标》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表述就会发现,2001版侧重于"救失",2011版是"长善"和"救失"并重的。如:2011版《语文课标》"课程设计思路"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表述,就在2001版"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前,增加了"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长善"我们一直在做,"救失"我们做得怎么样。很不好。正是因为很不好,2016年暑假《人民日报》才那样痛批语文教育。03"长善救失"作为教育原则最早出现在《学记》第十章,原文如下: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译文如下: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贪多嚼不烂,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不求甚解,或者是半途而废。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和才智水平,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发挥优点克服缺点。落实"长善救失"原则的前提是"知其心",即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和才智水平,但从整体上看,现在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才智水平的程度,远远不能和古代教师比。这个"不能比"不是说现在教师的素质下降了,而是古今学校教育的体制不同:古代多是一人包班,而且是复式班,现在多是分班分科细密。了解是需要时间的,分班分科越细密,单个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就越短,教师对学生"善"与"失"的了解就越不够,进而"长善救失"的落实就不到位。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综合性学习"就可以。"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第2页共4页就变分为合了。04我们学校将语文与科技实践活动嫁接,组织大型"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间长(少则一年,多则四年),涉及的单位多(少的五六个,多的一二十),而且经常整班整班地带学生外出考察,但我们基本不占用课内时间,而用"碎片时间"."碎片时间"指的是课后时间、周末时间、节假日时间等。我们用课内时间"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用"碎片时间""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我们是"长善"和"救失"并重的。而且我们在"救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