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哪些挑战进入信息时代,青少年思想教育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堵不住源,疏又不得法,给家长及社会出了一个很大难题。若把青少年“出轨”都归结于教育,显然片面的,也是欠妥的。教育者有首当其冲的义务,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是我们德育教材陈旧、死板,与孩子“万花筒”般生活相去甚远,带来知识迁移困难,行为固本难成。另外家庭对孩子监管不力、引导不对;社会“背阳环境”对孩子的错误诱骗等,致使自控能力不强青少年出轨、犯法就在所难免了。一、现代媒体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五六十年代的人都夸毛泽东时代好,不是物质丰富而是人心平妥,现在孩子能知道毛泽东的,且熟知伟人轶事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说教的结果,那时人无论吃饭、赶集都要背诵毛泽东语录,久之烂熟于心,行成于外:听党话跟党走。现在若要求学生每日三省,坚持背诵《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遭到反对的恐怕不仅仅是学生,即便记住两条也不会落实在行动上。学生不愿意做的事情强而为之,效果平平,他们会采取消极的态度、抵触的情绪、破坏的行为来反抗,因此有教育经验的人是不讲大话空话的。现代媒体可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丰富的画面,磁性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感人的情节,让学生如临其境,默默地融入,慢慢地影响,陶冶了其性格。比如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做一个虚拟交通的游戏,让学生选择角色,首先是年龄,电脑就会告诉他,这样的年龄阶段,只能择取哪些交通工具,在什么路段上行驶,若违反交通规则,画面就会再现血淋淋的事故场面,惨不忍睹,且伴随着亲人痛哭声,闻者则哀,视者动容。如持续遵守交通规则,就能安全到达终点,领到奖品,或升级再玩。传统说教无法与之比拟,也不可能达到这种触心动容的效果。现代媒体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则好,取差则差,贵在引导,实在自制。要想取得尚佳的德育效果,必须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预设情境中,深刻领悟那种言行的意义。我们都害怕青少年上网成瘾,荒废了学业,所以引导至关重要,同样监督也很重要。我朋友工作繁忙,孩子经常一人在家上网打游戏,荒废了学业,发现后,盛怒之下剪断网线,并打了儿子几个耳光。孩子承认错误并主动申请住校,父母欣喜,以为孩子想争取更多时间用来学习,其实他想避开父母监管。入校后,每至深夜都翻墙外出,去街道网吧打游戏,白天萎靡不振,利用课堂睡觉,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发现后,及时通知家长,家长威逼利诱,又返回学校,仅仅好了两天,一切如初。学校害怕出事,勒令带家教育,戒除网瘾,孩子回到家,就象抽过大烟那样,哈欠连天,无所事事,孩子要上网,父母不允,孩子以跳楼要挟,父母害怕,让其上网。后来带到山东,北京等地治疗,学是不能上了,干脆踏入社会学点技术,可网瘾一犯,什么都置之不顾,现年19周岁,父亲每次外出都将他带在身旁,害怕上网,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的转变,能使他戒除网瘾。二、学生心理需求对古板德育内容的挑战。教育者时常感叹,谁知道现在孩子心里想什么?印证教育者不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把他们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的内容以他们不喜欢的方式贯输,肯定引起学生的反感。现在学生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不外乎以下几点:名星八卦、武打搞笑、言情刺激、惊悚悬疑、动漫滑稽等。选择具有时代色彩的德育内容,学生乐于接受,如张爱玲《那个蠢女孩是我》讲小学五年级对比自己学习优秀的同学嫉妒,最后演变成泼口大骂,通过这一事例可以与学生探讨如何处理好公平竞争与团结友爱;伊能静成名的艰辛和对父母爱的渴望;乔丹的成长史;齐秦身处逆境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让生命在逆境中上扬,最终创造了生命的辉煌——《外面的世界》《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两首狱中谱写的成名作……只要我们教育者稍加改编都是催人奋进或引以为戒的德育事例。刘胡兰、董存瑞、赖宁等神化人物与学生生活情境相去甚远,学生用孤疑的目光仰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所以说现代德育内容要具有时代色彩,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再比如范跑跑、药家鑫等反面事例,灾难面前是考验一个人品德高尚于否的天创时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又没有仪器能测出品德的高低,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