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补充C类复习题姓名:_________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1、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视野)。2、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5×、3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450)倍。3、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气孔),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我们看见叶细胞中的(叶绿体),还看到叶表皮上的(气孔)。根据实验推测,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十万个)。4、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现象。5、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6、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对足。7、凸透镜的(凸度)越大,它的(放大倍数)越大。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放大倍数越(小)。8、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9、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放大镜)。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10、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它是由两块(镜片)组合而成的。11、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12、(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3、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展了许多。14、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一片(丛林)15、通过用放大镜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和电脑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16、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17、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18、放大镜和放大物体的器具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盛满水的烧杯)、(水滴)等都有放大物体的功能。19、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他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但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2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不同)。我们可以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21、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看见它们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22、我们身边不仅有一个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23、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危害人类的(细菌)和(病毒),并从此开始了和他们的斗争。24、我们皮肤的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我们为什么长得像自己的父母,乌龟为什么不能长得像天鹅,这是细胞的(遗传作用)。25、地球上至少存在着(250万)种生物,每种生物的大小、外形和其他性状也是由各自的(细胞)所决定的。细胞吸收生命所需的(物质),排除身体产生的(废物)。二、简答1、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中间越厚,边缘越薄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也就是说,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2、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答:放大镜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1)公安人员利用它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寻找血迹等;(2)农业科技人员利用它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进行人工授粉等;(3)精密仪器修理工、电子产品检验、鉴定文物、鉴定珠宝、观察地图等都要用到放大镜。3、如何制作一个大的晶体?答:用一个大的烧杯,制作一杯浓盐水溶液。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数天。在玻璃杯底会首先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