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下《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教具:幻灯机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3、作者作品简介: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下列加点字的音,你能读准吗?瞬息shùn伫立zhù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延绵yán2、听课文录音:请用一个词语分别概括四节诗的内容。http://school.chinaedu.com1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缺憾美)◇首先整体把握(1)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板书)(2)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选择更幽,更美,更有挑战性的路(选择)(板书)(3)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但仍怀念未选择的路。(怅惘)(板书)(4)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诗人是在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板书)◇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三、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