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途径宫里初中陈晓娟新课改已有些年份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于形式的改变、载体的改变、技术层面的改变,必需要寻求内容的突破,使课堂教学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课堂教学,“场”当然是一个不错的概念,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磁场,是检验教育是否有效的检验场,是传递文明、爱人育人、凝聚希望的实践场……。那“场”中的元素有哪些?又怎样挖掘、综合运用这些元素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场”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之间的中间地带有没有存在着一种生成性资源来架构课堂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的桥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个初探。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的必要性1、当前历史教学的诉求当新课改的理念已进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田时,当教师正在努力寻求教学方法突破时,我们有必要澄清什么是真正的新课改?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而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了内容的更新,过分注重了讨论的形式,而未真正关注讨论的效果。许多教师看重自身的角色扮演,或象主持人,或象导游,或象游戏的组织者。传统的历史教学在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的实现上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的方法,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途径上却显得有些苍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弥补这一空白。2、历史学教育本身的诉求历史教育应有其基本原则,正如赵亚夫先生所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2]。由此,历史学教育的目标应更着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中学阶段正值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中学历史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以理性的态度观察自己、观察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尽管高考制度存在,也不可能一时就能改掉一考定录取的现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需建立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之上,但在课堂教学这一“场”中,不能忽视“场”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忽视“场”中的长远的,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资源。3、“有效教育”的诉求从2006年开始,中学历史掀起了一场“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的大讨论,经过几年推动,“有效教育”的理念已经触及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有效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与普高历史课程目标中的三维目标相一致的。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有效教育”界定,有从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综合解释有效教学,也有以学生发展,教学目标达成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但都不甚完整。有华师大历史教育硕士黄婵芳老师认为:“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以最优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与有效地开发生成性历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1]而普遍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中提及,在1教学过程中,实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是“有效教育”的诉求。二、“场”中的元素--情态态度价值观的达成途径课堂教学这个“场”,其元素有很多,甚至是整洁的地面,明亮的视线,更有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提问,还有授课内容的主题。哪一些元素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1、充满历史味的语言表达--“场”的表情课堂内教师的语言表达第一层次,也就是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第二层次,应追求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语调上有高有低,表达上尽可能略带文学性,让学生享受人文的熏陶。而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