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把握备课的技术罗田县平湖乡东冲畈小学李文凯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克服备课中的困难和盲点,正确把握备课的技术,才能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备课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如果对其中的技术把握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现技术上的误用。(一)误读课程标准,误读教学目标这种现象在教师备课活动中时有发生,主要的表现就是,误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段目标理解为年级目标、单元目标,甚至课时目标。这显然是不了解课程标准所至,也与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学大纲规定单元、课时目标有关。(二)误读学情误读学情也是备课中时常发生的现象,要上好一堂课,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课,的确很重要。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现状应该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管是在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班级中上课,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上课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然后把这种了解融入到你的课堂设计中去。(三)忽视或误用课程资源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传统意义上只注重“写教案”的备课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对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改善备课活动、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提到教学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科书、教参等文本资料,其实,这些只是教学资源其中的一部分。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特别地,备课中要善于利用教科书资源,但是,最容易出现的盲点就是,思路受教材限制,出现教学设计上的盲点。亦即,在教学准备中,教师主要是依据教材、教参,教材和教参确实为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提供了方便,但往往也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使教师备课时跳不出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参的固有思路。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先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参阅课本,自行设计方案,教学思路不要受某一版本教材的限制,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不放过任何一点质疑、一颗火花,树立“任何教材都是可以超越的”的思想。(四)误读教学方式转变当前,在备课中,经常出现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中的形式化、片面化的认识。亦即,新课程就是要合作、自主、活动、探究,不探究,不是新课程。于是,出现了从过去的“满堂灌”到“满堂问”发展为今天的“满堂跑”。其实,教学方式转变的根本在于改善学生的课堂生存环境和学习生态环境。为此,备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其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备课不仅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备课不仅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