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信任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孟子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孟子读书笔记1《孟子》的作者孟子,字轲,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闻名思想家,教化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第1页共65页物,孔子第四代弟子。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概充足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灵,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书中有的很多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第2页共65页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3页共65页人的本性虽然善,但是有时侯也会迫于本性的情势与欲望,作出非善的行为来,这样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人在生与义两者不行兼得时,就应舍生而取义。生命是我所宠爱的,但我所宠爱的还有赛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因此我们就该为自己的志向而奋斗。孟子读书笔记2能浅显让人听得懂而又意义深远的话,才是有用的话;能将简简洁单的小事和要求自己先做好再去建议别人,推己及人,这才算真诚第4页共65页的建议。君子的操守,是从自己起先的。先自己做到,再建议别人。先修自身,再才能使天下平。人们最大的毛病就是自己做不好却跑去要求别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长满了杂草看不到放着不耕重,却每天跑别人田里去建议要怎么怎么除草!这是病,轻点叫“吃瓜群众”,严峻的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自己没啥要求,对别人要求却很严格。这种人,多半是看了许多道理。表面看是明白和知道的许多,但这些道理全用在了对别人的要求上,自己却从来没行动过。我们如何真正的学到道理呢?不是简第5页共65页洁的读书,简洁的背,而是把自己理解到的道理日日不断的去做,自己做的过程,才是学习这道理的过程。王阳明说过:知是行动的起先,行动是知道的结果。你以为自己知道了,却没有行动,那是因为你其实是并没真正明白,是假明白。自己不去做,只是读书,恒久都不会知道。孟子读书笔记3孟子还是在梁(魏)国悲观了,缘由很简洁,梁惠王死后,梁襄王“忘之不似人君”,看上去没有君王的样子,走近了不感到有什么畏惧。这样一个“注定”成不了气候的君王,孟子的仁政学说不行能第6页共65页寄予在他的身上,所以,孟子离开梁国,去到试图励精图治的齐国。而齐国招贤纳才是出了名的,闻名的稷下学宫就设在齐国,学术气氛之深厚,贤人名士之多,孟子想着应当能在齐国有所作为。不过,由此却看到儒学的“造反”理论明显是一个缺失,或者说,儒学是讲究好用,试图在目前能拥有的资源上进行秩序支配,而不是首先打乱秩序再进行重建。在儒学中,超越的志向当然有,但多数是个体修养上的自我超越,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忧君忧民,却没有想着变更现有的资源进行重建,所以当遇到明君就主动入世,遇到昏君则退隐山林,独享琴棋书画之乐。第7页共65页此1.7章起先,主要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1.7章的对话比较长,说的当然还是仁政王道。齐宣王心中想的是称霸,所以和孟子谈话一起先就问齐桓公、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