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呼兰河传读后感1在寒假中,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她把我带到了20世纪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然而作者却第1页共35页写得如此趣味、独特。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车夫和马常常翻进坑里去,翻进去了之后,车夫爬了出来,而马就算连滚带爬也出不来。泥坑还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经常死在那里面。他们想到了很多方法,如:拆墙、种树,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把坑填平,没有一个人。真是些愚蠢的人们啊!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园里,她与她的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生活充溢了乐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园里铲草,她认不得哪个是第2页共35页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齐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作者小时候真是幼小而又无知。《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写了人们的无知、愚蠢。萧红经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再和善,也抛不开那些有害的旧思想。《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醉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呼兰河传读后感2灰色的色调,平淡的叙述,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来到了二十世第3页共35页纪初的呼兰河城。在这里呼兰河不再仅仅只是呼兰河,而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为迷信、愚昧、无知上演着一出出悲剧……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成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前四章作者一改成人逻辑抽象的思维,以孩童的目光、视角、思维、感受去直观形象的视察社会,感受社会,发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儿,从今来“直视”人生,真是难能的珍贵之举!后三章是本小说的巅峰之旅,直击人性的本质,自私、困顿、麻木、愚昧、凶恶、落后、野蛮的世界,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第4页共35页木、残忍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爽,沉郁感伤。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原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关于书,呼兰河留给作者的,或许正是作者想要告知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恒久不要重蹈覆撤。呼兰河传读后感3近日,我读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其中,让我感受最第5页共35页深的是第三章。文中主要讲了“我”和祖父在花园里的欢乐生活。“我”在园子里每天跟着祖父,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溜平,其实,哪里会溜得准,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胡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所以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第6页共35页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和奶奶在院子里种菜的情景:记得在我8岁那年,那天是个星期天,我在奶奶家里看电视,奶奶怕我把眼睛看坏了,就说让我和她一起去种菜。我和奶奶来到院子里,奶奶拿出菜种和工具,和我说:“奶奶给你一个任务,就是把奶奶下了种的土窝,你给溜平,好吗?”我兴奋地答应了,奶奶下种,我给溜土,协作的特别默契,种完种后,奶奶又让我给地浇水,而我却拿着水管到处乱晃,边晃边喊:下雨啰!下雨啰!简直快乐极了。读了这篇文章,我不仅领悟到了作者自由、欢乐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很多童年趣事,更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第7页共35页乐趣。我以后也肯定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走出家门,去体验生活之美。呼兰河传读后感4《呼兰河传》是以呼兰河镇为背景,写的小姑娘萧红儿时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华蜜生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