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不能少了读书声(本文已发表于《现代教育报》)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梅华经常有人这样问道:“你家孩子在哪儿读书?”可见,在很多人的眼中,上学就是读书,读书就是上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读与悟的考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读与写的结合。可瞧瞧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的环节越来越省略了:太多的图片欣赏、视频链接,禁锢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想象力;太多的老师讲解、资料补充,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机械的拓展、苍白的总结,掩埋了学生与作者交心谈心的激情。读书的遍数越来越少了,读书的韵味越来越淡薄了。一、读书,学生质疑的源头“学贵有疑”,疑从何来?疑从读书开始,从书本而来。手捧一篇课文,闻着淡淡的墨香味,静心与一位远方的朋友相识。学生的基础不同,质疑的方向也就不同:有的从字词入手,辨析词义、识记多音字;有的从句子入手,抓住重点词句、标点符号提出疑问;还有的总揽全文,从文章结构、作者情感入手……这一切,都离不开静心读书。读是思考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质疑的源头。二、读书,学生解惑的手段读书,唤醒了学生的未知欲,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激情。那么,又该如何解惑呢?当然仍然离不开读书这个最有效的方法。一字一句的读,悟透作者微妙的心思;带着任务去读,揣摩作者构思的巧妙;一遍又一遍的读,反复叩击真理的大门……读的方式可以不一样,读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在读中,反复揣摩句中所包含的深意;在读中,尝试与作者、编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读与说结合,是小组交流的前提;读与写结合,是练笔拓展的基石。三、读书,学生沉淀的土壤学生学有所获后,与作者、编者有了较好的沟通,成了一对相识相恋的好朋友。那么,又该如何表达内心的激情,渲泄满腹的情怀呢?当然仍旧是读书。只不过此时的读,少了那一丝胆怯,少了那一份陌生;而多了一缕喜悦,多了一抺熟悉。大声地读吧!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分角色读吧!品味主人公的酸甜苦辣。美美地读吧!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再也没有比文中更精美的语句,再也没有比这更精彩的世界。读书的语文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才是学生积极参与、学有所获的课堂。希望今后的课堂,能经常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那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儿!邮政编码:443600电话:13477134618邮箱:meihuabm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