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条理、有重点、抓住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运行描述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二)了解课文各自然段段意。(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长城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二)体会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景物也就不同,从而学习课文观察事物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二)检查预习。1.检查字、词。(1)拼生字读新词。(提示:注意“魄”“屯”的读音。)(提示:注意“魄”写时不要丢掉右边的“厶”。“峪”右边不要写成“谷”。)2.检查读课文。指名四人按自然段读课文。(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1.说出课文各自然段段意,学生说后教师归纳各自然段段意。2.学习第1、2自然段。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体会课文的表述。请同学们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看第一幅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2)看第二幅图,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3)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提示:第一幅图观察点在远处,即在长城外;第二幅图观察点在长城上。第一幅着重表现长城的“长”;第二幅图着重表现长城的“高大坚固”。)3.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四)作业。1.复习词语。2.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作者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二)联系上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回忆上节课学习第1、2段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复述时用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三)学习第3段。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2.默读这三句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