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显灵记》有感书斋遗墨(一)大自然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歌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中,每一次胜利,大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恩格斯这几天读范曾先生的大作《庄子显灵记》,感叹“大家就是大家”,书写得真好,是一本传世之作。早在七十年代初就看过范先生的绘画,但不知先生不仅是画家,而且是一位国学家、思想家及诗人。由季羡林先生和陈省身先生两位大师给本书作序,可见此书的水平之高。季先生在序中写道:“……人类自我成为‘万物之灵’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称为‘天人关系’;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要同自然交朋友,我称之为‘天人合一’……读了范曾兄的近作《庄子显灵记》,‘心有灵犀一点通’,引起了我的遐想,写了上面这一些话。”陈先生在序中写道:“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元素是自然与人。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一种动物了。中华民族是很实际的,中华文化寻求人类社会的处理与组织,一个结果是注意到传代,便自然重‘孝’,便把多代连起来,成为一串,不能使串切断,便‘不孝无后为大’,结果把中华养成一个巨大的民族。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我1943年至1945年在普林斯顿,常同爱因斯坦见面,也到过他家中的书房几次,他书架陈书不多,但有一本德译的老子《道德经》……”以上是二位大师在书的序言中的片言只语。《庄子显灵记》范先生于2002年完成于巴黎,是一首长诗。全书共164页,包罗万象,集东西方文化、哲学、宗教之大成,而诗体本身又属艺术,所以文学价值极高,在读的过程中感觉真是一种享受。在第三章“自然、生死”中,邵盈午先生于《简评》中写道:“自然究为何物。生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种‘本体性’的问题一直困惑着中外哲人……其实,这种‘本体’正是老庄所说的‘恍兮惚兮’的道……”诗中写道:“庄子:太始,我跟随着您,第1页共3页原来就是跟随我敬仰的大宗师。(大宗师指天道,天道为万物之宗,万众之师。)无穷极的天宇,和谐而浑一,这浑一超越了形骸,精神插上与天地共在的双翅,连生和死这人生的大限,真人也都不勉不思。苍天茫茫,覆盖着大地的一切;大地恢恢,承托着生命的葳蕤。(葳蕤:茂盛)万物的凋零和衰亡,它们的萌芽和生长,宛如来去,都是自然的步屣,不包含欣喜,也不包含艰危。有一位悟道的孟孙才,(见《庄子》)他母亲的大去,没有使他流泪,他知道离开精神的形骸,已化入其他的物类。这躯体已非他慈爱的母亲,母亲何在。啊,她正如梦中的鸟雀飞向长天,欢跃的鱼群游向深池。大宗师,您引导自然而然的推移,寂寥虚空正是浑一的大智。天地是一座无于伦比的熔炉,而大造是铸炼的有司。(有司:官职)死之去,那是顺应;生之来,那是适时。顺变而安遇,使您有从容的行止。……卓然独立,坐忘生死,和您提到的释迦牟尼‘不生不灭’,一样的形忘神驰。太始:释迦牟尼看到人生的苦难,点燃人们内心孤明的慧智。他的‘般若’使六道众生,与无边的苦海远离;他的‘涅槃’是超越生死,而您的阐释回归宇宙的本真,生不足恋,死不足悲,是自然的心志。众生平等固然是佛的恩慈,而您万物齐一,则是苍茫的天意,……看,这位海德格尔,他是德国的先知,他的名著《存在与时间》西欧披靡,您与他在八表之外相遇而不期。……海德格尔:我的著述直指人生本体,提示人类的真实存在,不惜与基督教神学决裂。我崇拜苏格拉底面对死亡,坚持正义,死不足惜。人们不停地讨论生死,其实生时已预留了墓穴。生不过是途径,向死之生,——这乃是人生的铁律。而我却号召人们‘放弃自已本身’,这决非生命的闲掷,这是尼采‘超人’学说的本质。……”读着这充满哲理的诗篇,感觉真是慷慨富裕的主人款待高贵的客人与知音的一桌盛宴。读着读着,使我再次体验到当年读但丁的《神曲》和读歌德的《浮士德》时的感觉:在享受美的同时,促使你思考人生及宇宙、自然、善恶……等等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意义。“……自然和社会处于‘天和’的境界,那么是非和它们的循环便都勾销。更不见是非的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