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课标要求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2、教材分析本课告诉学生基本的、初步的交往中的道德,即内在的德、仁、义。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负责与合作,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贯穿这一课的主线就是与人为善。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内在的基本要素,并运用到实际的交往中。关键是看学生在实例的讨论以及实际的行为表现中有没有内化这些基本要素。3、学情简要分析在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同伴交往是最独特的一种交往类型。在我国,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克服交往不足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缺陷,为成年后顺利走向社会,意义尤其重大。而有关调查表明,七年级的学生,入学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依次是学习、人际交往。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有着强烈的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尤其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到了新的环境,怎样与人交往,成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是他们对交往时的学问不够了解,因此,让学生了解交往的一些基本要素,掌握一定的交往艺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必要的。基于此本课以人际交往为活动内容,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中礼貌的重要性,使学生懂得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艺术,1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关心、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树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意识,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优良品质。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交往和沟通的能力。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懂得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3、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等待人2、教学难点:尊重他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中国好声音》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节目如此火爆?引入本课“平等与尊重”的主题。●活动一:故事一: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有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总统一丝不苟地脱帽对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总统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故事二: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语气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卡嘉。”这件事给萧伯纳很大的震动,他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成就,他2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思考:从这两个故事中,你感悟出了什么共同道理?教师: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因身份、地位等的不同而改变!每个人天生应该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播放视频《一碗面的平等与尊重》思考:为什么要平等待人?教师:平等待人是文明社会的理想追求,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平等待人有法可依多媒体展示:《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世界人权宣言》2013年9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熙来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一百万元;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