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数学深处——《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学情分析:《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排列与组合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找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同时培养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创新思维也最终得到发展。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从课前调查学生实际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有较高的起点,有的学生已能用算式表达结果,远远超过教材规定的要求;但是很少有学生真正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没有达到真正的建构。因此,根据学生的差异,本课的目标定位略高于教材的要求。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呈现教材内容,而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处理,具有一定挑战性。不仅仅一般性的列举排列结果,而是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中形成优化意识,提升数学思考。教学设计中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落实《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从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在设计时着重考虑体现以下思想: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2、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初步的有序思考的意识与策略。3、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维方式。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10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并在多次尝试中感悟、抽象出搭配问题的乘法原理。2、在数学动中培养孩子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及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体会符号的简洁美。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一生中有哪些值得纪念的日子?生:我们的生日。师:我们的生日最要感谢谁?生:我们要感谢爸爸、妈妈!师:对!是父母带给我们生命,给我们今天幸福生活!今天也是个特殊的日子,小朋友欢欢要过12岁生日了,瞧妈妈给他买了些什么新衣服呢?一起来欣赏!(出示漂亮的衣服图片,一张张小脸露出兴奋的表情)生:(争先恐后地说)上装有T恤、西服,下装有长裤、短裙、长裙。师:怎样搭配,欢欢穿起来更漂亮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的话匣子立刻打开了)生:西服配长裤(师:这种搭配挺酷的!)T恤配短裙(师:这种搭配时尚又可爱!)T恤配长裙(师:不错的选择!)……师:欢欢只有2件上装3件下装却有这么多穿法,看来衣服搭配中的学问还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创设了欢欢参加生日PT的生活情境,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亲切自然又兴趣盎然。然后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搭配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师生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学生上数学课的积极情绪。】二、合作交流、探究搭配规律1、师:2件上装3件下装到底可以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大家猜猜看?生自由猜测:6种、5种、4种......师提出问题:到底是种?同桌之间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图片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想。2、小组活动,小组内互相操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在讲台上一边操作一边说搭配方法。一个学生出现了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