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⑴文体知识“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⑵作者介绍欧阳修,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24岁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初步感知文章。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2、正音。(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蔌()弈()翳()射()觥()3、学生齐读一遍文章。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