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2、过程与方法:用心倾听,反复品读,感受《二泉映月》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解的精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文中优美词句。背诵从“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到文章结尾这部分课文。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阿炳及《二泉映月》相关资料,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谈话导入。《二泉映月》诗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关于阿炳及《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3、创设情趣。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指导学生用心倾听。4、学生汇报听乐曲后的感受。听到如此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二泉映月》的诞生。打开书,用心去读。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探究《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诞生的经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述说听到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二胡声后的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后正字音。教师出示词语黑板,(每行三个词,共四行)认识吗?谁来读读?泉流清澈街头流浪清越流水淙淙讨饭度日激荡一缕清辉褴褛衣衫悲愤月色朦胧遍体鳞伤苍凉〔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每一行词语代表的意义。第一行描述的是惠山宫观的美,第二行是阿炳的生世,第三行是《二泉映月》旋律的美。引导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还有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指导其联系上下文理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诞生的经过。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谈通读全文的感受。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总的感受:1、阿炳经历坎坷;2、阿炳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爱。1、细读探究,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细读课文,重点讨论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教师指导学生先画出体现阿炳经历坎坷的词句,再交流汇报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这些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教师创设语言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带入到70年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想象力,想象书中没有写到的阿炳所经历的苦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细读深究,体会阿炳对音乐执着的爱。过度:阿炳虽然经历坎坷,但他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与命运的抗争,它通过对音乐执着的爱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从哪些地方看出阿炳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爱呢?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感悟理解,交流汇报学生的心得体会。重点理解第2、3、5、6、10及13自然段中的相关词句。3、朗读指导。〔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练习读的时间。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读出感情,教师通过播放录音磁带为学生有感悟地朗读创设情境。〕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望,1978年,日本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当他听到《二泉映月》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板书: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再次播放录音磁带,在《二泉映月》优美的旋律中,教师总结:《二泉映月》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