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导学案教学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故园景物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写肖邦音乐和肖邦爱国情感的关系。教学难点: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关于肖邦、作者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他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文艺家交往,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贝利尼等。这些人尽管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但是,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体越来越弱。1849年,39岁的肖邦在对故国的无限追思中离开人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杰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题历来备受世界的尊重。离世前,肖邦嘱咐家人在自己死后把心脏运回波兰。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作为肖邦的同胞,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瘠薄()缱绻()命运多舛()天籁()簌簌()促膝()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弄清本文是以什么为主线展开内容的?2、肖邦故园因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文段精读:1、阅读第9段,如何理解“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这句话?2、阅读20——27段,完成题目。⑴肖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⑵作者是如何将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结合起来的?这样结合有什么作用?示例:春,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栗树嫩黄色的新叶”比作“刚出茧的蝴蝶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比作“旭日东升时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将“娇嫩的色调”比作“温柔的曲子”和“琴键上轻盈的速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肖邦音乐温柔、轻盈的特质。⑶面对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和肖邦是在“促膝谈心”?试联系文章内容分条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