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初探华西希望小学高建林面对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处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我们亟待思索的问题。医生治病要“对症下药”,农民种地要“因地施肥”,裁缝制衣讲究“量体裁衣”,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呢?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我们做到的是“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度。“因材施教”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原则。那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体现这一教学原则呢?在课堂中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教学原则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层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旨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参与,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对学生进行的差异教学。直面差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迈向新课程改革的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要迈好这一步,首先要直面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差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前提。学生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些差异相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显得无足轻重,对小学的学习效果影响不是很大,而有些差异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为此,我们通过谈话,调查问卷等方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同时兼顾他们的认知和兴趣发展取向,对学生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区别对待,让每个学生都能踊跃参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少数学生吃不饱,多数学生吃不好”的被动局面,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课堂中的有效参与度。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分层及分组是隐性且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选择相应标准,合理对学生分层或者分组,逐渐缩短学生知识及技能水平上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一)分层拟定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教材中哪些东西最重要,在此基础上分层拟定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中,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又要有体现学生差异的个性化目标。这样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同时,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来。例如,《世界遗产的风采》一课的教学,我们围绕教学重点“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拟定课堂总目标和分层目标。总目标为: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及剪贴画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对图片进行各种编辑操作。分层目标为:1.参照“幻灯片版式”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及剪贴画,并对图片进行编辑;2.设计自己的版式,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及剪贴画,并对图片进行编辑;3.设计自己的版式,在幻灯片中插入相应的图片及剪贴画,并对图片进行编辑,版面美观,有一定的艺术性。分层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目标选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分解知识上的难点,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更易于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有效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也能行,只要试一试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分层设计学习任务基于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因素的不同,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处理。比如,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给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采取这种分层设计学习任务的方法,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规格的学习任务,又有因人而异学习任务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的起点,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1、小组合作,异步而动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