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朱明霞镇江市实验初中0511—85480618情感是人世间极为美丽的花朵。电影《哈里·波特》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哈里·波特魔力无比,当他得知他的魔力来自于母亲为他而死而给他的爱时,他流下了热泪,观众们也落下了感动的泪水。爱让这部魔幻电影产生了情感的力量,也让这部电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感触和记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也正因为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被许多人忽视、忘却。当今的社会就有不少人患上了“情感缺乏症”,青少年尤为严重。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渗透情感教育,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思想品德课自身特点决定其要渗透情感教育。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过程中是兼有传授知识和教育思想品德双重任务的。也就是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情”是该课达到最终教学目的的必由之路,是它本身的要求。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渗透情感教育。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不少思想品德课教师也奉行“唯理智教育”。由于教师没有进行情感投资,当然,也不可能有情感的收获。显然,培养出来的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了。要使品德课成为一门学生爱听的课,务必让情感教育来加盟,让“情感”来唤醒沉闷的课堂,唤发课堂的生命力。最后,当代学生本身的情感淡化,要求思想品德课育情。由于社会第十二届“金帆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交流论文上一些不良现象的侵蚀,现代的中学生的亲情淡化,友情薄弱,感情出现了“真空”。中学生确确实实需要老师重新给他们种下“情感”的种子,并努力去浇水、施肥——否则,将来在社会上行走的将是一些只有躯体,没有血肉的,让人发指的青年。而思想品德课作为情感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阵地,怎能不渗透“情”呢?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要有这样一个认知,自己的情绪以及教学态度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主导情绪状态;同时,还应该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所教学科的任何内容,要知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将自己对学科的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学生,以拨动、引发、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其次,要有一个亲切积极健康的教态。思想品德课最大的悲哀就是一些学生对该课没兴趣,一上课就犯困,有人认为这与思想品德本身的内容有关,但也有人认为这与教师的教态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总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在上课时保持政治教师“应有”的严肃面孔;有的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自身体态表情给学生情绪上的影响。这些都使学生很难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受教,也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沉闷和压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探索知识。因此,教师在平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的亲切的正确的教态,使学生轻松起来,使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情感环境中接受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情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情感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那么,思想品德教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情感教学呢?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一、以情育情学生的情感具有极易受感染的特点。因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陶冶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把教材内容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名人、先进人物之情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以此加深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其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如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