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列子·汤问》作者与作品•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的作品。•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辩论认为距离正午到清清凉凉热水到东方游历•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判断谁通“谓”说你通“智”,智慧回首页汤古:今:认为距离判断谁你通“智”,智慧热水,开水用菜放到水里煮的汁水一.掌握下列词的含义以---去---决---孰---汝---知---二.词类活用东—三.古今异义向东(名词用作状语)两小儿辩日初出日中如车盖(大近)如盘盂(小—远)沧沧凉凉(凉—远)如探汤(热—近)孔子不能决1.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一小儿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的物体形状大,远的物体形状小。2.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一小儿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3.博学的孔子对这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无法裁决又说明什么?一方面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一方面说明知识是无穷的,学无止境,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1、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3、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4、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气现象了。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空气的密度最大,这层空气里的水汽最多,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实际是我们透过这一层对流层看到的一个不太真实的太阳。为什么说我们看到的太阳是不真实的太阳呢?大家都知道站在河边看到的鱼,其实是鱼的像,你如果用手捞鱼,手必须伸到与你所看到的鱼或靠前或靠后,才能捉到鱼。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她其实与水一样,所以我们看到的15000万千米外的太阳,也仅仅是她的像而已。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空气的密度最大,空气里的水汽最多,我们中午所看到的太阳,仅仅就是透过这一层10~12千米的空气,而我们早晨所看到的太阳却要再穿过6371千米加12千米的这一层空气,又因为太阳的七色光中红色的光波最长,其余的光线被空气吸收,所以我们看到早晨的太阳是红色的。既然空气是作为一种透明的物质存在,那么她也应该与透明的玻璃一样。我们都知道凹透镜的成像原理,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早晨刚出来的太阳实际是透过6371千米加12千米的这一层空气经过折射的被放大的太阳的虚像。然后空气厚度逐渐减少到最后的12千米的这一层空气,太阳也从大逐渐减小,到中午时太阳因透过的空气最薄也就最接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