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古文二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原文,理解课文主旨。2.背诵《伯牙善鼓琴》。3.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体悟古人重情重义的纯真情怀。4.学习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丰富学生的表达手段。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用白话讲《乔山人善琴》的寓言。乔山人善琴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奇异的人的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琴,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的鸣叫。一次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说道:“我弹琴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儿弹棉花的声音罢了!”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师:酒逢知己千杯少,但知音难觅。今天我们就来见证一段伟大的友谊,两个难觅的知音。板书:《伯牙善鼓琴》二、作者和作品介绍1.《列子》:相传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齐人攫金》、《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2.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史称列子。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四十年潜心著述。他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3.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擅长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4.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三、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3.学生个别读课文,学生点评,老师进行朗读提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要读出赞叹之意。4.齐读课文,达到熟练,感情要到位。四、疏通课文1.幻灯片展示课下没有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用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2.自读课文,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不通的画下来。3.小组交流,合作互助,解决翻译不通的句子。4.师生最后解决疑难的句子。5.幻灯片显示课文翻译,学生齐读,熟悉课文内容。五、深入体会1.伯牙是如何“善”鼓琴的,钟子期又是如何“善”听的?明确: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2.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明确:高山流水(遇知音)3.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4.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5.欣赏《高山流水》古筝曲后来人们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古筝曲《高山流水》,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流水之涓涓婉转。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六、拓展阅读1.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2.无题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七、作业1.背诵课文。2.搜集生活中或课外阅读中有关知音的故事,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看谁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