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总说明一、概论1、项目名称:太平镇团碾村团鹅路B段延伸段改造工程2、测设依据及主要技术指标:测设依据:(1)《公路线形设计规范》JTJ001-2003(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6)《保山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7)《云南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D/TB01-2009)主要技术指标: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10.967%;路基宽4.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3.5米水泥混凝土路肩2×0.5米3、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1)测设简况:测设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多次实地踏勘,详细了解道路所经地带的地形现状,用全站仪实地确定JD桩和平曲线半径以及曲线各要素。本次测设所采用的坐标及高程均为假定。⑵设计方案的拟定该项目为铜梁县太平镇农村公路2011年建设任务。设计方案主要是极大限度的依托原土路面,局部地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有几处地方因弯道较急且调整路线会使工程量大增,根据太平镇人民政府指导意见,道路设计时使用最小极限半径。1、路线起点、中间控制点、全长及工程概况。路线全长845.536米,线名太平镇团碾村团鹅路B段延伸段,为太平镇2011年农村公路改造项目之一。2、主要工程数量该工程路基挖方4148立方米,填方6378立方米,路基土石方量已包括水沟开挖量;水泥混凝土路面2959.376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肩1268.374平方米。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与道路建设的关系1、地形、地貌该路线地貌纵、横向起伏较大,展线较为困难,设计时基本上维持老路基为主要路基进行扩宽。2、区域地质沿线工程地质为表层1.0—2.0米粘土,下为砂泥岩和叶岩互层,挖方边坡采用1:0.5,填方边坡1:1.5。3、地震铜梁地区地震烈度VI度,地震对道路建设无影响。4、气候—1—铜梁县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最高气温40.6℃,年平均气温17.9℃,最低气温-2.5℃,无霜期325天,为不冻区,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063.8mm,夏季最大降雨量可达150mm以上,雨季一般在5~9月,24小时最大降雨量80~12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5、水文路线所经地带地表水非常丰富,路基应注意排水,为排水通畅,在充分运用原涵洞的基础上,应根据现场增设涵洞(管)。旧涵洞在施工前,应作详细调查,该返修的必须返修,确保质量。6、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与道路建设的关系。(1)筑路材料沿途只有少数可利用的材料,其余大多筑路材料需外运。(2)水、电道路沿线施工用水用电方便。7、道路功能、服务水平的确定该项目为太平镇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范畴,道路功能主要是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需要。路面采用C30水泥混凝土路面宽3.5米,砼路面设计厚度20厘米。采用双层水稳层,每层厚0.15米,两侧各0.75米水泥混凝土路肩,厚20厘米。8、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情况路线最大限度依托原路,无大挖大填,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好。9、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和计算机应用情况本次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角、测距,放JD桩和中线桩;并全部由计算机出图。第二篇总体设计(略)第三篇路线一、路线平面、纵断面线形设计说明1、路线平面线形设计路线位于太平镇,为原路面扩宽,平面线形较复杂,工程量一般,路线全长845.536米。2、路线纵面形设计纵面根据现场实际条件,极大限度不破坏原路基,最大坡度为11.98%,个别纵坡较大,平缓路段特别注意路基排水。第四篇路基、路面、排水一、路基及排水说明1、路基横断面布置说明路基宽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3.5米、路肩2×0.75米硬路肩,因受其现场条件限制,不考虑弯道加宽并不设缓和曲线,只在弯道部分设置超高。公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每300m的距离内设置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处的路基宽度≥6.5米,有效长度≥20米,两端渐变段为10米,错车道处保持路肩宽度不变,增加路面宽度,具体参照路基设计规范进行设计。2、路基设计说明—2—工程地质现场观测主要为表层1.0~2.0米为粘土,下为泥岩、砂岩层,根据沿线的土壤地质情况,并参照原地貌自然边坡确定设计的挖方边坡率采用1:0.5。填方材料以开挖后的页岩为主,填方边坡采用1:1.5,地面横坡陡于1:5的填方地段,应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