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课堂小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953年3月5日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逝世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2年10月5日~14日苏共19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19大结束后)。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他个人威望的提高,犯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错误。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苏联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负责管理全国牢狱营)中的政治犯。并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观点。1964年被他的学生兼党内同志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被迫辞职。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全面,在位十年,改革十年。是积极倡导改革的苏联第一位领导人,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行者。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NikitaSergeyevichKhrushchev1894.4.17~1971.9.111953.9.7~1964.10.14第4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夫改革目的: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容:评价: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①思想解放;②农业方面;③工业方面。批判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赫鲁晓夫时代,政治气候空前宽松。减轻农民负担大规模垦荒推行“玉米”运动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1958年,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指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运动)等办法,力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国家计划只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主要比例,取消下达企业的指令性指标,但国防工业等重点工业部门除外;将国家投资预算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但规定信贷总限额。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实行三种价格,即固定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直接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价格由国家严格掌握。强调物价改革与工资、补贴和税收改革同步进行,并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的优劣实行部分工资浮动。私人企业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的发展。从1968年元旦开始,匈牙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进展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被称为稳健改革的“匈牙利模式”。从1979年开始,改革扩大了范围,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几经反复,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致使改革陷入困境,人民不满情绪增长,党内外人心思变,匈牙利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匈牙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几经反复未达预期目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民主德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也进行过类似的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东欧剧变后的地图原名新名更名时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1989年12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0年4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