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模索出一些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特别是将心理调控艺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管理中收效甚大。何谓心理调控艺术?就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巧妙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化解师生间的不良情绪,营造一种师生相融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其具体作法如下:一、抓住优势兴奋中心,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因此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核心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只有在总的任务内不断地移动,才能长期坚持在某一物上,否则就会出现起伏。在一堂课里,中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的保持和转移有规律:上课5分钟后,学生的兴奋中心仍停留在课堂休息的兴奋点上。之后,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的兴奋中心约有半小时能集中到教学上。而在临近下课5-10分钟里,学生的兴奋中心因缺乏新的刺激而疲劳转向课外。据此,教师要抓三个关键:(一)要抑制或减弱学生课间休息所形成的兴奋中心。教师切忌一上课就开始直奔主题,讲授主要知识,而应先采用各种手段,比如形象、生动、饱含激情而又富有情趣性的导入法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过渡到教学主题,同时,也可以借此时间和方法来抑制学生课间休息所形成的兴奋中心,而产生新的学习的兴奋中心。(二)抓好开课后半小时的学习状态,教师以自己生动形象的教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说,这半小时的教学集中了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以精心的设计来吸引学生,使其思维充分在这半小时里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说,在导课之后,教师加强对教学的每个环节的控制,他们是能在三十分钟里,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的。在这段时间,教学的密度可稍大一点。(三)抓好临近下课的几分钟到10分钟时间。学生的注意力维持超过半小时后便趋于转移,也会感到疲倦,而教师又不能以提前下课来改变这种状况,也不能让学生高兴怎样就怎样,来个放任自流。正确的做法是:①教师及时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别的感官来参与教学活动,也就是要对学生形成新的刺激,在其大脑形成新的兴奋点,使教学活动又活跃起来。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其结尾有一句:这种套中人,“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可问:“将来”是否也包括我们现在?即现实生活中有无类似文中的“套子”?问题的提出,学生便兴奋起来,投入新的思考中。②改变教学活动形式,使之丰富多彩。比如可以让学生或做作业、或朗读、或讨论、或辩论、或演讲从而再次将学生调动起来,产生新的“兴奋点”。总之,改进课堂交往结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比率,也是使学生更新动起来的办法之一。二、采取隐性管理,制止、纠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当学生课堂上发生问题为后,就是要冷静、理智、绝不可冲动,并采用休罚、讽刺挖苦、赶出教室等“以恶制恶”等方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排除来自课堂内外的各种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我们将这种面对全班学生公开的管理方法称为显形管理。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组织课堂教学的目的,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容易忽视的负效应,既师生情感对立,关系紧张,使问题行为更加严重,有时也可能造成教师自身的尴尬,出现“下不了台”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形象及威信、风度等。同时,也将打断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打乱教师的思路,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另一方面,也缩短了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时间,可能造成教师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内容。从学的方面来看,“一人害病,全班吃药”,必然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导致学生知识输入过程受阻与中断,严重浪费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并因此有可能导致全体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为了克服显性管理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负效应,教师必须研究与利用隐性管理的方法来进行管理。所谓课堂隐性管理是指教师对于课堂中的那些不认真听讲或者违犯了课堂常规的学生,在不影响正常授课的前提下,采取针对违规学生,隐含在教学活动中非公开的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