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余春燕教材解读:人是自然之子,可是人类常常把自己当成了自然的主宰者,俯看着自然界的芸芸生灵。我们沉溺在“人为万物之灵”的美好感觉中已经太久太久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让我们发现从这种幻觉中醒来是如此的痛苦。《自然之道》一文讲了我们一行九人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时,从嘲鸫口中解救了一只探路的幼龟使得巢中其它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随即鱼贯而出,结果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通过这样一个好心办坏事的例子揭示了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它自己的生存之道,不能违背它的规律。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受到保护大自然,敬畏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探究自然规律的教育。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教学时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横向贯通。课堂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思,采用换位思考、抓重点词语、联系对比等方法,重点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语言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情境,感同身受领悟文章内涵,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2、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听写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默写。(1)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争先恐后)(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3)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4)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5)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生:(订正写错的字)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利用听写词语填空。(这些词语也暗含课文内容)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鹰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结果让食肉鸟()。“我们”()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干了一件()的蠢事,真让人后悔不已。二、置身文中、换位思考,感受愚不可及。学习三至六自然段(一)学生自主学习师:在这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们干了一件蠢事。要想把书读懂读好,就要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真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师:我们每个人都能静心读书。好,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生:(读文)师:同学们能从书上找到有关的句子,这一点很好,怎样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呢?你们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游客,我是这样想的:(二)指导把书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1.老师举一:把刚才那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转换。师:比较一下,老师所说的与你们怎么不一样。师:对,你们说得很好,就这样读书,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自己再来读读刚才你找到的句子,把他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2.生反三:生:(继续读书,尝试把书本语言进行转化。)师: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同伴交流一下。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说明自己愚不可及的。生交流。(针对向导的一段话,课件呈现,生充分交流后,师总结:向导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无不在提醒着我们,可我们就是听不进去呀,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呀!)过渡: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出示: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