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习的方式。”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因此,本课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和交流,激发主动探究月球山的形成原因欲望。并亲身经历“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本课的教学设计则是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结合教师的相应点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基于“点拨——探究”前提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积累形成的。“点拨”是教师在学生的研究中,点重点,拨疑难的过程;“探究”则是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的过程。所以表面上看来,“点拨”似乎更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而“探究”则更倾向于学生自主获取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两种教学思想的融合应该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一些生机,展现的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梳理《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教学的第一部分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讨论,认识环形山的特征,为下一环节的“造”环形山做好铺垫。模拟实验前引导学生就如何“造山”进行了研讨,这样不仅了解了学生对“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认识的前概念,而且通过有效探讨,突破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的模拟实验扫清不必要的障碍。“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并让学生体会到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有效途径。三、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具备了探究活动的基本能力。他们对宇宙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从书本或者网络学习,形成了一些关于月球的前概念,对于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推理和验证。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六、教学重难点2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七、教学准备1、有关环形山特点及成因的录像资料、数码相机一部。2、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第一组:细沙、细石子、小盆、塑料球、小铁球、玻璃球、绿豆;第二组:细沙、小盆、注射器、细胶管、水。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导入讲述: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月相的变化,今天我们要借助一些宇航员拍下的照片,近距离地观察这个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月球。教师点拨:直接导入,主题鲜明,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认识环形山的特点1.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还收集了一些月球表面的近距离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2.你看到的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大多数是圆形、分布杂乱、深浅不一......)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提问或补充: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数量众多,直径大于1000米的就有33000个以上,总的数量超过50000个;这些环形山直径有的达几百千米,有的不到一千米,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厘米月球表面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有295千米,最小的环形山只和鸡蛋差不多大,直径不足10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