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运用青藏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指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运用青藏地区地形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3)运用地图,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4)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教学策略以卡通人物──企鹅小波收到大毛的邀请函,前往第三极探秘为主线,教师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新旧知识链接、资料搜集等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四、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第三极》视频,并以“企鹅小波”的探秘之旅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藏族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介绍藏族主要的生活特点,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上小组派代表交流。五、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情境引入【设计意图】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新课教学环节一:自然探秘1.教师布置任务:出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让学生简要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指图回答。【设计意图】“地理位置与范围”仍然可以定位为重点,但不再是难点,是为后续教学作铺垫,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才是重点。2.教师布置任务:通过阅读我国九大高峰资料和中国地形图、景观图,认识世界屋脊。教师提问:青藏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地势有什么特点?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读图回答问题,同时还要思考以下问题。承转:下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青藏地区地势高的影响(请参考课本85页至86页图文资料)。问题1:青藏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湖泊有何特点?问题2:比较同纬度的成都和拉萨两地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问题3:青藏地区为什么太阳能资源丰富?追问:青藏地区还有哪些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原因是什么?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查阅课本资料,回答问题。教师:抽学生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进行肯定、鼓励或纠正。3.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中国气候分布图、拉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拉萨和成都日照时间及日气温变化图,让学生分析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完成下列任务:分析图表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和“举例说明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探究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降低难度,明确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环节二:偶遇萌宠教师承转:大毛四肢短而强健,被称为“高原之舟”;皮毛厚,适合高寒的气候。大毛全身都是宝,更体现了藏族人民适应环境的大智慧。青藏地区的人口和农业的分布又有何特点呢?环节三:人文探寻教师布置任务:出示青藏高原河谷地区景观图及分布图。提问:为什么这里聚集了80%以上的人口?学生分析归纳: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教师承转:当地的农业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请结合图示分析原因。学生完成任务:先自主探究,把疑惑之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来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过渡: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又有哪些影响呢?请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分析、讨论,并派代表展示。学生完成任务:多媒体展示、交流藏族的资料。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高寒的气候还影响藏族居民的生活(服饰、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