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的现实与思考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当前计算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流于形式的练习,影响了教学实效计算课教学中,有的老师搞题海战术,进行大量的机械的计算训练。虽然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如此一来,学生对计算已经觉得十分的枯燥,甚至是对计算题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因此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而枯燥的计算总是不能很好引导他们的思维,以致于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计算教学首先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做,并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熟练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的又对又快的目的,使学生在获得技能的同时享受成功的乐趣,并能真正地想算、爱算。精彩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二、对算法多样化的追求,影响了技能掌握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算法多多益善,课堂变成了算法的简单呈现。即使学生不能说出多种算法,教师也要多方启发。于是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但学生并未完全懂得算法的原理,更未了解每一种算法之间的联系,算法与算法彼此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找不到最优算法,从而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和争辩后,再和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和运用相对简单的优化方法,让学生选择并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学生在积极交流中,汲取了别人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学生对于计算方法掌握就更为深刻。当然,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强制的过程。三、思考与策略如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探索出一条体现新课程理念,既发展学生思维,又能提升学生计算技能。促进学生计算素养良好提升的可1行之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和谐联结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说:“不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现行教材十分重视对算理的理解,根据学生对抽象知识以具体事物为形象依托进行理解的特点,教材借助生活情境、动手操作等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算理。而算法是算理的具体化,它是以算理为理论依据,逐步概括、抽象出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比较抽象。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也十分重视对算理的探究、理解,但在算法表述时却忽视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结、过渡,致使算法与算理之间出现了断痕,算法与算理成了独立的两部分,严重影响了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过渡?笔者认为,在算理直观化与算法抽象性之间应架设一些桥梁,通过教师的引导、铺设,为学生搭起理解的台阶,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化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例如:三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首先让学生探讨“28×12”怎样算?学生出现多种方法:(1)估算比280多;(2)先算半年要多少钱,再算一年要多少钱;(3)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多少钱,再合起来;(4)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对(3)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交流竖式计算,努力架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的桥梁,可先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层算的是什么?表示什么?第二层呢?表示什么?接下来的呢?然后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刚才,我们先算了什么?再算了什么?接着学生计算13×52,24×2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规范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最后,再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新算法的第二个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为什么新算法要...